文松
管理員
UID 1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861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6-6-19 來自 台北
|
过于任意的竹材,太个性化的问题,自然要凭经验去对付了。
不僅經驗,還需對原理的深入,因材製作是最佳製作,也是最具挑戰性的製作
传统“北箫”基本以长尾为主,我的推论,是这里面还是有一定缘由的。只是自古以来没有人说出些具体的道理。出音孔(或助音孔)以下尾过短,少数实践自然可行,量产意义上和无尾箫的制作难度估计已很接近。
長尾管的形成原因,依我推論是經驗的累積,一定的材料,簡單的製做法,留著長尾對低音的厚度有關,
若能掌控原理,短尾甚至無尾也能製作甚至更渾厚的音色,留著長尾段原理上是可導引低音域的副半波
好像彎管製作也有讓低頻波的順勢作用,但很重要的是波組的歸合度
說到這我提一下,我說歸合度有人持否定態度,有位退休的管樂教授,是著名音樂家,來山交流,他驚嘆文松簫的音色,
問我如何做到?我說歸合多重聲波,他就說不對,頻率問題,與我爭執定音孔距離的重點等等,他留下結論,
我說的過程他不認為,但結果很肯定,我只能說如果你走過了,就不會以學理認定一切,不久前他又來了,
這回沒有爭執,暢談音樂與合作方向
基本上各組頻率對了就對了!但是頻率的量測需要客觀的吹奏配合,力道、開口率若有差異,量測就會偏差,
歸合是在一個狀態下,讓多重聲波重疊,高吻合的重疊,這不僅需要頻率一樣,相位也要一樣
我个人以为,制箫主要解决两大类问题:频谱、能量,而这两个问题有时又有关联。至于相位,我认为还没有必要那丑妍狀鴔煄芋X—气柱振动时,每个开口(吹口、指孔、出助音孔、管尾)都是发声器,听者(或者测量仪器)的位置不同,则距离有别、高低频到达的相位差也千差万别。当然,设计时可能需要设定比较主要的发声部位,以降低不同发声部位间的互调干扰。而之所以乐器性能在制作时过于依赖吹奏的校验,以至于据专业笛箫演奏家都觉得,再好的箫到手中还要经过自己的调试(包括尺八领域的海山据说也是如此),我个人推测,和乐器在设计、粗坯阶段的声学频响不佳有关。频点补偿法虽可以强行将频谱尖峰上的偏离拉回,但对控制顺畅(基音高与音色)有难以评估的阻障。只有基础频响好,才可能实现吹奏者奶O(我把他比作音源)范围内包含的任意音响效果之顺利实现。
頻譜與能量是結果量測,調整過程其實是需要相位的吻合,想想簡單的馬達伺服電路,除了頻率(轉速)的精確控制FG,還需要相位的精確控制PG,
這原理是一樣的!你可誤會我說的相位意義,聲波各倍頻波組的頻率與相位,不是收音或量測位置的相位
良好的樂器也需要正確的使用方法,為何我堅持當面試驗?至少能確認或觀摩如何正確使用;
再好的箫到手中还要经过自己的调试?
個人有其吹奏習慣,如果不影響內徑下做一點吹口斜度調整都可以,若更改音孔容積或內徑(曲線或斜度)的一點點改變都會影響重疊吻合度
就某种程度上说,文松老师所言的声学,主要还是基于验证制箫技术时的声学指标量?设计阶段,或者说调音中,如何不凭借技术手段方面,文松老师有没有可以共享的管道声学方面的心得?或者说,调音时发现有声学缺陷时,下手修磨主要凭经验来决定部位、尺度呢,还是有一定的声学关联思路?
驗證或調整過程,乃至設計之初都需要聲學原理的基礎來進行,我說的"可能性",例如以一種曲度,固定音孔距離,選適當的材料來做,
也可以變化曲度,不同音孔距離調整,以配合不一樣的竹材,其結果會有很大不同,一樣到達理想時,有的補了很厚的土,有的磨得很薄了!
若要兼顧音色的通透度,材質共振效益與聲波能量,我認為還是以適才適用為理想
我會寫下製簫的心得書籍發表,這不容易簡單敘述,調音時發現其聲學缺陷,調整下手的方向,雖是憑經驗,其實也要針對原理,
全盤了解聲波分布狀態,然後針對適當的位置動手,一個聲波可以調整的點有時是三五個以上,一樣可以調動它,但影響其他的副作用
就不同,所以經驗也需要原理的輔助.
| 平生鍾愛風流古
會曲知音絃管鳴
淡看人間名利事
琴書山水寄閒情
www.donsiau.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