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詩

作者以月琴或三絃詩歌吟唱演出

筆者受邀故宮85週年院慶演出

灘音吟社      講古漢學家李子龍

        吟詩是台灣重要的的寶貴文化,因為它流傳久遠,保有古風吟唱方式。因為閩南語的漢音淵源,據說台灣的吟詩方式是唐式吟唱法,盛唐的詩歌吟詠流傳而來。筆者學詩的社團曾經有位來自日本的世傳職業”詩吟家”河田千春小姐,遠地而來學習台灣所保留的唐式吟唱法,歸去後還盛大舉辦吟唱會,加入台灣所學的唐式吟詩方式內容。

        吟詩多半是文人的抒懷吟詠方式,即興不拘節奏的自由板,音高旋律也是隨個人起音而定調,根據詩律平仄與讀音來變化旋律,所以有平起式吟法與仄起式唱法。台灣保留的吟詩方式,雖然有幾種流派,例如:天籟調、鹿港調、平水調、竹塘調、灘音調、吟詩調等等,其吟唱方式雷同,因地域流傳或吟社創辦人而有所差異,各定調名。多半掌握平仄與音韻原則,以概略性的音樂模式,自由發揮,吟詠出詩中意境。

        伴奏吟詩最佳樂器是洞簫,因為簫聲的感性,樂器的音階範圍也接近人聲範圍,因此傳統歌仔調中若有吟詩部分,一定是洞簫獨自伴奏,也顯現出洞簫與詩的絕配。但是吟唱者吟唱旋律與洞簫音高的配合是一種技巧性的搭配,曾經我為李春榮老先生伴奏,我事先錄下來拉的吟唱,並將其旋律記譜,再來伴奏,發現每次吟唱不盡相同,後來我掌握到伴奏技巧,不需事先採譜,因為我對吟詩方式的熟悉後,以洞簫引導吟唱者的音高與五聲音階旋律高度,在吟詩前的文讀時開始以洞簫輕聲伴奏,營造詩意氣氛,最後在文讀即將結束前,準備起吟的前奏引導,整前奏曲(氣氛營造及前奏)都在一致性五聲音階調高下,很自然的吟唱者會隨著洞簫音高起吟,簫與詩便能密切配合了。

        吟詩的應用除了文人歌詠外,戲曲中也應用,還有一種特有的儀式中也用到,就是喪事中的道教儀式,筆者記憶深刻,在中部地區的做齋功法事中,也應用吟詩方式在其中,道士唸唸有詞,其實是以吟詩方式應用其中,中間或許加了一段讀白,後段再以吟詩尾音結尾。衍生應用在祭典的念詞上也多半會應用到吟詩的方式來唸祭文,特別是以漢音文讀時或多或少在傳統中都會應用到。

        吟詩有個基礎原則,平仄需要分明。平聲可以拉長音,仄聲則必須收音,通常仄聲音高也較低,或類似入聲字須要收口短捷有力,平聲拉長,中間並加裝飾音變化,但尾音與起音多半一致。例如:6 --16--16--6---

民國85年漢詩班部分學員與李春榮老師(右一)

 

民歌古調活動

試聽區     返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