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李春榮老師 廖錦棟

  2004/7/28下午筆者與內人前往北投拜訪半曉齋主人李春榮老師,臨時啟程忘了帶地址,聯絡了桃園的李師兄,才順利的抵達李老師家。李老師居住於北投復興四路,是通往大屯山的起坡路上。

  按了電玲,看到李老師笑盈盈來開門,進門就就感受到炎夏的清涼,原因一是李老師的冷氣開得很強,另一是感受到濃濃的書香。客廳與書齋相連,客廳幾幅詩聯寫得俊雅,是老師的詩作。兩側的書櫃多是古籍,桌上一本道德經,想必老師正在閱讀此書。

  說要來訪,一晃就一兩年。若不積極,事難成矣!老師的健康還沒恢復,仍然不能吟唱,來聊一聊也不敢勞煩太久,我想起七八年前,師範大學簡明勇教授曾來錄錄製了豐富內容,想若能採用,就不需勞煩老師再吟唱,於是老師搬出了當年簡教授留給老師的紀錄,已經不完整,部分已送給想要的學生,老師自己都沒聽過,隨即拿了一台錄音機來播放,部分聽來音質低悶,想當作主聲來配樂,恐效果不佳。老師借我拿回來,等全部聽過再看看能否採用。或試一段配樂,下週歸還時讓老師聽聽我所整理過的樣品效果。

  聊起年少私塾讀書背頌的情形,老師的讀文聽來就很有韻味,當時的嚴謹教學,是讓老師完整傳承古漢語文化的重要原因。聊起詩作,老師拿起一本詩集是六十歲時的出版,作品中記錄了老師生命中的真情與歷程。尤其提到他在九分任教的情形,艱困的歲月裡,師生的情感在離別詩中,令人感動!

  從老師的”讀書調”可以發現古文的抑揚頓挫中的音韻之美,而這些美感可能是一脈相傳下來,他當年就是這樣跟隨老師讀文背頌,文言中就含有音樂旋律,漢音之美除了蘊含深厚文化,在老師的吟誦中,彷彿也看到歷史的痕跡!

  老師留下的錄音已經很多,多半在同好中流通﹔我想要為老師做的是加入音樂性,他的吟誦雖美,確偏向學術性,沒有學習的人,也許會感到有一段距離,沒法體會漢音之美,若能選些大家熟悉的詩文,錄製更傳真音色,並添加樂器伴奏,整理樂譜與詩文對照,讓一般人更接受,進而導引入門,也許讓傳統文化之美更普及些。

  若順利,預計於秋天來錄製,就在老師家錄其吟唱主聲,我再進錄音室分軌配簫或月琴,能做多少算多少,先保留下來,出版的事等籌到經費再說。

文松記於200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