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
新手上路
UID 3885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9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07-8-14
|
关于平行管多谐波共鸣箫--姑妄言之姑听之
本人diy洞箫已n年,3年前无意中进入了文松先生箫与古调的世界,初步了解了文松先生在制箫品箫上的独到理念与令人叹为观止的成绩,一直对文松箫多谐波共鸣的绝美音色与绝佳演奏性能既万分钦佩又好奇不已,只想一探多谐波共鸣工艺体系的奥秘,更想自己也能有幸作出一只多谐波共鸣箫.本人曾数次自己摸着石头瞎过河,并未取得自认为有积极意义的结果,但本人一只也没有放弃过对文松箫完美多谐波共鸣的至高境界的上下求索.对于一个铁血diy玩家来说,作品的品质是否达到或超越某个公认的高度而具有社会价值或者经济价值当然不是主要目的,享受独立制作的乐趣也并非摆在首位,diy的根本在于个性化的创造本身,玩家可以说是为了创造而创造,所以本人经常参加各种玩家交流活动(包括网络的),不
断交流、了解、尝试在一般人看来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创意,平时相当注意收集各种箫,各位制箫者的工艺数据,并加以研究实验.由于居于都市,竹木材料的获取相当不易,每只竹对于我都弥足珍贵,故各种建工用途的管材自然是我的实验首选材料对象,且这些直管在外形尺寸上都相当接近正规声学实验的要求,便于我从声学物理上来分析推断实验结果,只有当试验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后,才付诸移植于竹.一次本人有幸淘到一只相当满意的普通传统6孔紫竹洞箫,便测出数据(刚好内径,管壁厚度与20pvc水管一致,用手掂掂,感觉比pvc密度略小一点点~呃,这里有些太不科学了)拿着pvc水管来copy.完成后由于本人一向不喜欢传统洞箫留长尾(觉得不好看也不方便携带)的做法,便随心将箫尾截了去一半,结果试吹之下心中大惊,音色、音域、音量和吹奏顺嘴度都远远超过了那只作为母板的紫竹箫,待心情平复,马上放慢速度一个个音仔细吹,发现音色的感觉有点似曾相识,呆了一会儿,意识到原来可能是我朝思暮念的多谐波共鸣声.但感觉是不科学不客观的,本人没有文松先生的条件,身边几乎没几件称手的利器,专门的声学仪器更是只能停留于想象层次,于是用自己电脑上安装的一款频谱分析软件(兼可测音高与音量)接上一只普通录音麦,与自己手头里音色不错的几只竹箫(均是厂家生产的演奏用箫)测了一下(实际只测完第1、2八度),发现这只pvc实验品的频谱的丰盈度,和谐度远远超过了演奏用竹箫,音量也提高不少(音量具体数值是用带负号的分数表示的,我看不太明白,但有个颜色条可直观显示的大小,颜色条越飙得越高声音越大,肯定与音高无关),均是在离麦30cm处测.我终于初步肯定了这只pvc实验品是一只至少部分是多谐波共鸣箫.取得这点突破后我除了具体的就箫论箫来分析出现多谐波共鸣的具体原因外,并未过多沾沾自喜而是思考了几个矛盾的理论观点:
1"平行直管共鸣差,作不了多谐波共鸣箫",这是我很早就从包括文松先生在内的诸多制乐专家的著述里了解到的一个可视为制乐共识的定论
2现代长笛之父波姆本人其实是一位职业数学家,长笛是其第二职业而已,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将系统的声学理论和严格的物理方法引入管乐制造中,一改几千年来管乐制作纯靠经验积累的现象.现代长笛的形制波姆是给出了严格的数学推导公式的,这方面的著作我早已精读,未发现关于管的内塘纵剖面形状(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可等价于内径曲线变化)对共鸣有根本性影响的论述.
3事实表明平行管也出多声波共鸣.那问题就来了,到底管的内塘纵剖面形状对共鸣有无根本性影响?就这个问题,我多方查找求教,终于几位专搞声学但不懂乐器的人很肯定地告诉我,从波姆的公式就可以很容易的从数学上证明内塘纵剖面形状不决定空气柱震动的具体状况,任何形式的空气柱影响其震动的因素是多元的,理论上完全可以通过对相关因素的调制搭配使不同形状的空气柱具有相同的震动模式.所以平行管出多谐波共鸣在声学家眼里无任何大惊小怪.既然如此,更大的问题来了:为何制乐界又早有与理论不完全一致的定论,我曾问过很多和我一样挚爱diy的玩家和乐器制造人,大多资历比我老,经验比我多,成就比我高,均没表示有在用何直管材料作出任何多谐波共鸣箫的先例,这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通过更多次实验和对更多声学专著的阅读,终于自己在这一困扰心头很久的疑问上得出一点一点微薄的看法,值此新年,特在此一吐为快,并请各位方家不吝斧正.
一切乐器具体说道管乐器,在物理学上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基础的部分激励体--口风;声源--吹口,簧片,边棱音;共鸣体--管体和空气柱.发音原理也无外乎激励体提供能量,激励发音体--声源出现--首先与管子里的空气柱发生共鸣与耦合--最后使整个乐器均加入共振,向外(一般是通过空气)辐射声波.落实到箫上:边棱音由口风经过吹口产生,然后首先和从吹口到凤眼处的空气柱共鸣耦合,这时箫才产生了具有一定音高的乐音,从吹口到凤眼处的一段空气柱是与发音有着关键性根本性关系的有效空气柱,从吹口到凤眼处的一段管长是有效管长.乐音产生后,其余部分--凤眼以后箫尾里的空气,有效管长的管壁,箫尾的管壁,如严格来说还可以包括箫管周围与其密切接触的薄薄一层空气均最后参与共鸣,至于其中具体先后,我就没有深究了.乐曲音量,音色,音域,操控性能等方面的综合整体评价声学中叫做"音质",音质好的乐器总的来说就是共鸣耦合充分,音质劣总的来说就是共鸣耦合有这样那样的欠缺,共鸣充分泛音配比就具有泛音多,强度均匀,衰减圆滑的特点,我想这也就是所谓的多谐波共鸣了.那么究竟怎样来客观的界定与判断乐器的共鸣是否充分,有多充分呢?我没有想出一个精密定量的办法,但我认为模糊定性的办法还是肯定有的:与乐器发音直接相关的每一个物质构建均参与发音共振,那么这时共鸣大概就够充分了.对照前述,与箫发音直接相关的物质构建计有1口腔里的空气;2箫管的整个管壁;3管内空气,包括有效空气柱和箫尾空气柱,前者最最主要;4周围空气.理论上只要吹奏时以上3部分(周围空气暂不提)都共振了,那就应该出多谐波共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