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
新手上路
UID 177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39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06-10-28
|
先帖一个 大二上学期草书课总结(2006下半年)
本学年开设草书技法课程。上半学期的目的总结出两个:一为认识草书;二为学习书写草书符号的技法。
一:何谓草书。
儿时曾见家中有帖,窥之,不识一字,父曰:“草书”;迷惑不解。上学时老师见同学作业写的龙飞凤舞狂乱潦草谓之草书,豁然明了,以为然。至草书课,方知此前大谬,汗颜。
何谓草书?曰一种书体,分章草、小草(今草)、大草(狂草)。因隶书快速书写而变体,出章草,后经演化,出小草,大草最末。章草略带隶意,末笔有波挑,字字独立而不相连带,有古趣。后人去挑改连,使其上下贯通,动感倍增,遂成小草。据传至张旭出狂草。此人常酒后作书,肆意癫狂,疾速诡奇;所书之字大小不一,形态迥异,完全脱离书法之实用,因而得名。草书之“草”,非潦草之“草”,大概仅是名称而已;或因书写速度快于其他书体,故为草。草字亦有规范,而非胡写。所有真书均有相应草书符号,大多数有规律可循,少数因前人规范只能强记。草书符号简便却易混淆,稍不留神增减一笔,字便截然不同;如不懂胡写,一让人费解,二招人讥笑。故学习草书态度须端正,符号要记牢。
由此而知,学草书,需记草书符号。草字字帖不多,选择亦需谨慎。其中或将草字写为行书,或有不慎增减笔画,稍不注意就被误导。如条件允许,可持多本对比学习。另外,一字并非一种草书写法,想学最好要请教老师。学时尽量找到可循规律,一些字就容易记忆;但切忌造字。知道这些,我们对草书便略知一二。
二:如何书写
草书因“草”,故相对自由。毛笔选择弹性稍好,大小适中便可,纸用滑面。先学小草。
初临《王羲之草诀歌》。此帖字字独立,一句一行;草字旁有楷书,方便识知。临该帖,可初步掌握用笔方法,并需边临边记草书符号。
笔法不易用文字叙述。多练多看多体会。首先确定中锋用笔,其次在每个字当中找到提按规律效仿临摹。因为有楷隶行的基础,临此帖不难。主要是熟悉用笔的方式。
后学《十七帖》。《十七帖》为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为刻本。《十七帖》是一件汇帖,为一组书信,形式自由,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风格典雅,不激不厉,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全帖行行分明,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临习此帖,是学习草书较关键的入口。因小草由王羲之完善,为后人学习的源头,所以学好此帖对以后有很大帮助。
《十七帖》既为尺牍,故篇篇各有情趣,大有不同。临时首先注意气息,不要因帖行气太弱而临的字字独立。虽有波挑,但要注意与下一字的连带关系。此外,还有提按关系的变化以及细节的处理,这样才能显出草书的趣味性。学习此帖,应日日不离手,勤下工夫,慢慢就会体会其中奥妙。
以上二帖均为刻帖。刻帖有行气不足、字口模糊等缺憾,临写时间过长,易染弊病。所以再换墨迹。依然王羲之。
墨迹本多为后人双钩添墨所做,真迹罕见。对比刻帖与墨迹,可发现墨迹行气情趣皆远超刻本。又学献之尺牍,笔法与羲之无异,风格却大不相同,眼界又开,甚喜。
欲学怀素《小草千字文》,无奈时间不够,匆匆浏览,又是另一片风情。
初学数月,受益颇深,进步甚微,疑惑不少。希望在下学期通过老师对《书谱》的解析让我们明白更多的东西。现阶段对草书的认识如下:
《草诀歌》云:“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在对书法史的学习中,发现在草书上有大成就的书法家的确屈指可数。可见草书之难。
草书之难,难在何处?
先说笔法:草书用笔丰富多变,将毛笔功能发挥至极。练完草书再练楷隶,用笔单调乏味之感难免有之。而正因多变,就很难掌控。连绵回转,起伏跌宕,如无熟练的控笔能力,写出的字不止毫无趣味可言,挂于墙上,远观如一窝乱草,近看似乱绳挂墙,使人厌烦。
如何解决类似问题?中锋用笔比较关键。很多同学对老师中峰用的多表示质疑,据我观察和实验,如想产生立体效果,侧峰稍难。老师所书,线条两边圆滑,中间墨色饱满,欲得此效果,需指、腕配合保持中锋。如侧峰偏多,墨不入纸,显得轻浮枯燥,缺乏美感;在与下一字的衔接中,如笔锋偏转较大,毛笔变型,则需强做调整,本就控笔不熟,稍犹豫,气息便断,除特殊情况,侧峰尽量少用。当然并非侧峰不可用,初学先锻炼能力最好。能将线条写的润泽流畅,使线条质量在感官上带给人一定的美感,才算有点小成。
但如一味保持线条流畅一致,如细水长流,却又显得呆板无趣。这就需要一定的提按和停顿的变化。每字中必有提按,使得有粗有细,书写时如燕飞兔跳,才有动感。有动感,字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趣味。如能熟练掌握草字符号,对比临帖,稍加注意,还是不难。转折处多多留心,不可雷同,否则全篇下来如排算子,也是失败。要有轻有重,有方有圆,有主有次,有急有缓。上一字尖,下一字就转;右一字圆,左一字就扁。前后左右都要考虑,参差不齐方圆结合,变化才多,作品才有趣味。毕竟草书不是楷隶,如字字独立,大失其趣。所以要在书写过程中保持气息的连贯。如何连贯?上字收笔为下字起笔,空中动作不犹豫,下笔时间果断肯定,气韵在不觉中就带入字里行间。这需要对临写的字帖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如不熟练,写一笔看一笔,断断续续,则行气尽失。但若一塌直下,又像溪水长流,虽略有变化,但起伏甚微,积攒的气力在快速挥毫的过程中遗失大半。所以如略带急缓或时进时停,效果更加生动,形象更加鲜明。
基本掌握笔法后,书写出的草书已经基本成型。在研究笔法的同时,不自觉的就加入了气息的思考,毕竟草书不是单纯的书写草书符号。他的审美意趣不在某个点某个字,而是一种通过对线条和空间的把握,得到一种时空和情感的体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书者留其意,观者闻其声。有了这个互动的过程,才算是一件作品的完结。提到时空,就不得不想起草书的空间分割。但是由于尚未学习,对这些东西仍是懵懂。
欣赏一件优秀的草书作品,从第一个字起,我们就进入了作者的世界,像看一场电影,随着时间的流动,我们从线条中发现情绪的起伏,从文字中观照到作品的内容;当我们走出作品,再次回顾时,又能从他的空间和墨色给我们的整体刺激中再次回味。一幅好的草书作品,不只包含了技术的组合,更重要的是他的审美趣味。但是想利用草书的形式创造有价值的艺术作品,首先技术要过关。我们的学习,无非是不断的完善书写技巧,当我们把这些技巧掌握、熟练到运用自如,才可以进一步的探讨其他问题。技术尚不能在短时间内熟练,更别说意趣。可见草书之难,的确难于上高山。
| 我是我闪我倒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