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簫古調論壇 
» 遊客:  註冊 | 登錄 | 會員 | 統計 | 幫助

RSS 訂閱當前論壇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標題: 氣息與吹口距離  
 
文松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861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6-6-19
來自 台北
氣息與吹口距離

由唇出氣到吹口邊緣吹聲,這氣息的距離與靈敏度的關係。
這段距離在一定程度內是對靈敏度有所關係的,不過也與吹奏習慣有很大關係。
例如有的人習慣吹深一點吹口,有的人習慣吹淺一點吹口。

但距離長短有牽涉到另一個變化,就是吹口處的開口量,那又與音高有關係。
有趣的話題,請大家發表一下自己的體會!




平生鍾愛風流古
會曲知音絃管鳴
淡看人間名利事
琴書山水寄閒情
www.donsiau.net
2006-6-26 17:27#1
查看資料  Blog  發短消息  頂部
 
玄意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19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17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06-6-20
还有一个问题,不同形制的吹口好像远近操控也不一样。



玄而不玄,厚朴平淡
2006-6-27 10:33#2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頂部
 
文松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861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6-6-19
來自 台北
是的!不同吹口在遠近操控上會有所差異,也關係著氣束的形狀。



平生鍾愛風流古
會曲知音絃管鳴
淡看人間名利事
琴書山水寄閒情
www.donsiau.net
2006-6-27 10:58#3
查看資料  Blog  發短消息  頂部
 
飛飛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4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607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06-6-19
來自 桃源
這個話題可以延伸討論出很多東西,且個案有所不同,
我懂不多~祇講個人一點點體會(可能有講似沒講,用詞偏不確用語),因近日
也為這問題傷腦筋:
*1~如果持簫(與人體)角度不變時,吹口確有開口率大小(放高則大/放低則小),
直接影響音色/共鳴/音量等,中音部似影響不大,而高/低音部則大,也牽涉
某高低音易吹不易吹,
*2~如果持簫(與人體)角度有變動時,可調整 ”某” 開口率大小,祇是進氣角
度也變更了,直接影響音準偏高或偏低一些(音色/共鳴似尚好),
*3~回溯來 *1 *2不可漏缺 ”上下唇形與唇控” 做搭配修正,我現在正加強
練習放高放低搭配唇控來吹(感覺自己會偏向 ”吹口與持簫有些些偏高”意識),看各個組合以比較孰好吹’孰音準’孰音色美’孰共鳴濃淡’孰音色虛或悶’孰音量大小…等等等.搭配唇控來吹下,感覺音色/共鳴均可在某範圍內,祇某音域之音色/共鳴會呈不同表現.
*此文針對 唐口簫 ~~看法或對或錯我也不很清處,述有不盡,請指教.

[ 本帖最後由 飛飛 於 2006-6-27 21:02 編輯 ]




林深深幾許~ 天地這樣大~ 飛飛何所事~
2006-6-27 20:59#4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頂部
 
文松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861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6-6-19
來自 台北
飛飛兄的敘述我也同感!這中間又牽涉到另一問題,就是雙唇的結構。
我觀察很多簫友的吹奏習慣發現,每個人的唇狀不同,也都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吹奏方式。
其結果也會有很大差異,在用氣角度與力度還有結果的音色上都會有所差異。

我還是建議每個人在簫唇定位、出氣角度、出氣位置等等多琢磨,或許可以增進音色與用氣效率上再突破。




平生鍾愛風流古
會曲知音絃管鳴
淡看人間名利事
琴書山水寄閒情
www.donsiau.net
2006-6-28 10:38#5
查看資料  Blog  發短消息  頂部
 
文慶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20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16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06-6-20
來自 打狗
同一把簫不同人來吹奏,其音色絕對會有所差異,因影響音色的因素太多,
且每一把簫都各有特性,但追求當下該簫最好音色是必要的,就如文松老師
所言"簫唇定位、出氣角度、出氣位置等等多琢磨",我認為絕對可以增進音
色與用氣效率上再突破,這也是我個人最近使用不同型式簫練習的心得。
2006-6-28 11:52#6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頂部
 
lonsomgeorge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30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31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06-6-23
有段時間   我都是吹唐口簫
在高低八度的變化  已經不用靠入氣角度的改變來控制音準
但是阿
最近又拿起半年沒吹的u口簫
結果高低八度上  差了半個音
請問各位有沒有這樣的問題
我試了好久  還找不出來問題
各位前輩提供意見好嗎
(我音準不好  此問題是由調音器看出來的   我個人聽不出來)
2006-11-4 02:52#7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頂部
 
jlger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37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7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06-6-27
個人的體會若有錯誤請指正
距離近,音會較低,加壓時較容易得到高頻飽滿共鳴.
距離遠,音會較高,加壓時較容易得到基頻飽滿共鳴.
若要吹到最大音量,距離不可太近
2006-11-7 22:07#8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頂部
 
文松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861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6-6-19
來自 台北
我的體會是這樣:

音高:
吹口與唇間的距離遠近關係著氣息著力遠近,另外因為唇與吹口定位的相互關係,還有會改變吹口端的開口率,
開口率越大音就越高,反之越低.

音量:
音量與共鳴的多重性與超越度有關,共鳴越多重且泛音波越高,音量就越大.
適當的吹氣角度讓簫的共鳴多重出現且振幅升高,是我說的"共鳴角度",
這角度與簫的製作有關,

氣鳴音色:
改變吹氣角度會變化氣鳴角度,太俯聲會比較扁較悶,太仰會較散較開,我取其中為常態用氣角度,
因此將共鳴角度調整在這樣的入射角.

只要簫的設計共鳴角度與吹的氣束角度一致,緩急兼具口風氣力集中,音量就可以加壓提高.
只要氣鳴角度適切,音色開而不散,實而不扁.




平生鍾愛風流古
會曲知音絃管鳴
淡看人間名利事
琴書山水寄閒情
www.donsiau.net
2006-11-8 08:31#9
查看資料  Blog  發短消息  頂部
 
yanglan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40190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3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3-12-17
來自 四川
兩月前在箫雅集論壇發過兩個帖子,發現與文松老師這裏的討論的很相關。將內容轉寫過來:

1-吹口處的氣流束位置與音色
箫雅集帖子: http://www.xiaoyaji.net/bbs/viewthread.php?tid=28749&extra=page%3D2
箫雅集哓哓老師的技術貼: 瞬間改變你箫的音色!!!鏈接: http://www.xiaoyaji.net/bbs/viewthread.php?tid=15175&extra=page%3D2
提出了通過改變吹氣位置來改變音色,效果是很明顯的。這個貼爲感興趣的箫友補上其原理。

追溯到以前在箫雅集看到有提過:如果吹出的氣流被吹口平均分爲兩半,那麽二倍頻的幅度會很弱。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原理可見 N.H. Fletcher 和 Lorna M. Douglas 的文章 Harmonic generation in organ pipes, recorders, and flutes。以下把我的理解和大家分享一下:

箫的發音是由出口處的氣流激勵和管身産生。吹氣時氣流並不是被吹口平均(或不平均)地分爲兩半,而是以音高的頻率交替吹進和吹出吹口(不一定是全部氣流)。 當吹出的氣束關于吹口的邊緣對稱時,只有 1, 3, 5.. 等奇數倍頻利于發音。 而當氣束位置相對吹口有適當偏移時,偶數倍頻也才利于發音,音色變得飽滿。--這就是哓哓老師帖子的技術原理。

一點額外但很重要的信息: 在文松老師的bbs 和視頻看到他提出 扁平口風,這也是利于偶數倍頻發音的(較扁的口風相對吹口更不容易對稱)。
關于扁平口風,可以試一下讓兩嘴唇之間的出口扁一些吹奏,可立即感覺到音色的變化。建議對著 tuner 等可以顯示頻譜的軟件來試驗,會發現扁平口風時各倍頻的強度變大。哓哓老師帖子的音色同樣反映在各倍頻強度的變化上。


2-高音的易吹與音量
箫雅集帖子鏈接: http://www.xiaoyaji.net/bbs/viewthread.php?tid=28748&extra=page%3D2
從一些長笛的文獻和自己的試驗,以下三個結論同樣適用于箫。
1: 縮短吹口距離有利于高音的發音;
2: 減小吹口處的開口可以降低音高(變化範圍可達幾十音分)
3: 減小吹口處的開口可以減小音量(利于高音弱吹)

詳細:
1: 吹口距離指出氣口到箫的吹口邊緣,通常在5~10mm, 因不同箫的吹口深度而變化,也可通過嘴唇和持箫角度來調節。
原理簡述:二八或三八的發音需要增大氣流速度,但可以通過減小吹口距離來輔助。
結論1同樣適用于竹笛。
參考:長笛的吹口距離會由低音的6mm左右逐漸變爲高音的約3mm。見John W. Coltman 關于長笛的文章 Resonance and Sounding Frequencies of the Flute (1966)
詳細原理見 同一作者文章 Jet drive mechanisms in edge tones and organ pipes (1968 )
2,3: 吹口處的開口指被嘴唇誚矰妨幙悝E的開口,這兩個結論在原理上是可以驗證的。

[ 本帖最後由 yanglan 於 2014-7-30 03:58 編輯 ]
2014-7-30 03:55#10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頂部
       


  可打印版本 | 推薦給朋友 | 訂閱主題 | 收藏主題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4.1.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7164 second(s), 9 queries

所有時間為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5-4-8 16:41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臺灣古調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