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人紀錄   2001/12月建構

民間活動

        民間藝人的介紹是偶然的構想,12/13照例上竹林山寺,寒冷的氣候,藝人們來的不多,尤其裝置擴音器的陳先生沒來,好像就冷冷清清的,沒有擴音器沒有減低大家的興致,仍然唱奏的一段時間,後來我幾位樂友閒聊,忽然覺得何不利用網頁篇幅介紹這些藝人?找機會個別拍幾張照片,錄下來他們的表演情形,提供大家參考也是一項很值得的事,因此開始了這項工作。

        這裡所介紹的的民間藝人也許不太知名,雖然沒被重視,卻是台灣傳統音樂戲曲中的特色人物,值得介紹給大家的。

黃印(紅龜ㄟ)

  

    黃先生,今年八十二歲,經常活動於竹林山寺,現存少數具有傳統藝人即興編詞唱歌仔調的人,光復後加入三重鳳鳴社,扮旦角。本名黃印,小時因十月十五作紅龜糕,長輩都命其上樓取紅龜印使用,因而被習慣喚名”紅龜印”。

    黃老先生嗓音宏亮,丹田氣力飽滿,年歲雖高,看來老當益壯,唱歌調時不用擴音器仍然蓋過樂器自然音量,為典型傳統藝人的特色。擅長以都馬調或七字調,自編詞句,時而疊字,詞句風趣優美,句句押韻,聽過其內容包括:盤古開天,今昔對比,老人唱歌調,北部地方特色等等。

盤古開天  古早時代   

老兄老弟  拜託靜靜,小弟甲您拜託幾分鐘,卜唸盤古開天ㄟ情景,聽歌靜靜即聽ㄟ明....

陳美珠(電視節目:鐵獅玉玲瓏模仿對象)

    陳美珠女士今年六十七歲,十二歲拜師”直仔先”學藝,十三歲開始江湖賣藝,一人能擔”總江”負責多種角色,三十歲始學彈奏樂器,將電吉他應用於歌仔調說唱藝術的開創者。雖受爭議,也是創新突破的路線思考。

    陳女士與”寶貴”搭檔說唱演出,其由來是:已具南管背景的寶貴女士,欣賞陳美珠的歌仔調藝術,因此向其學習歌調,進而默契十足的搭檔演出,也開創出一條新穎的說唱藝術之路,定期在民藝電視台播出其錄製之節目。

    陳美珠的歌調轉韻相當優美,對劇情與角色的詮釋相當傳神,多次在竹林山寺的配合,或早期她也偶而來松山龍山洞,伴奏她的說唱令人相當陶醉,她很能掌握語音與旋律的完美性,輕重情感的表現也相當入神。

勸世歌    人講有緣千里  咱來做伙,無緣對面ㄛ去交陪.....

陳寶貴(陳美珠搭檔)

 

        陳寶貴28年次,出生於新竹,十三歲學高甲戲,也學過洞管(南管),十四歲開始演戲,跟隨新竹環球歌劇團內台演出。精通南管高甲調及戲齣。24歲進入電台錄音,因而認識陳美珠,並合作錄音,節目播出於多家電台。到近年來第四台開放並合作錄影彈唱戲曲。

        寶貴姐現居住於蘆洲,閒來於八里水興公廟(觀海大道旁)與樂友聚集獻唱,或參與南管八音陣頭。並於五股竹音社教唱高甲調,致力薪傳工作。

        寶貴女士除了唱演優異外,更為人親切和藹,為諸多弦有所歡迎。

補甕調   高甲調

林再發

        再發先生於民國18年,廈門人,三歲來台,居住於淡水,19歲於淡水清弦閣開始學習南管,曾經跟隨添木先(蔡添木)學習簫、噯,亦曾經學習唱曲。

        再發先的噯仔吹得很嫻熟,也精通各項樂器,對於陣頭用的八音譜與高甲調等都相當深入,為少數八音細吹好手。經常與陳秀鳳、陳寶貴等搭檔出陣配樂。

喜串

鍾添進(鍾ㄟ)

鍾先生社子人,六十餘歲,經常帶著一大把笛簫,還有殼仔絃與大廣絃,精通各項樂器,也跨越多種音樂領域,認識他是在新錦珠南管戲團的表演活動,最近也來竹林寺,他也採蘆葦製吹哨,噯子的小哨子他送我兩個,做得小巧精緻,不會有一般人做的太大有”吹”聲。他也採蘆葦取笛膜,就地取材,基隆河是他的材料區,原來我在上游採,他在下游採,說起吹管,我們的話題說都說不完。

    鍾先生的竹笛多數是紀老先生送他的,音律雖是勻孔,卻都是擴大的七律,全開與全閉音高都小於半音。他持有各種音高,來適合各種需要,每支約差半音。

 

   

洪堯進(阿進ㄚ)

  今年六十九歲,彰化二林人,十二歲開始學絃,二十一歲開始戲班(金玉寶興)文場負責頭手絃(殼仔絃),三十餘歲移居台北,跑遍各戲班職業絃手,也是電視歌仔戲楊麗花劇團的頭手絃手,目前歌仔戲界文場新秀:柯銘峰,劉文亮,莊家裕等人都曾向其學習過。

        洪先生全家都參與戲曲工作,夫人是歌仔戲要角,目前最小女兒,國中學生,參與新錦珠南管劇團。洪藝人也擅長製作樂器,而且是製作出高水準樂器。其獨特的歌仔戲伴奏藝術是台灣典型風味的重要人物。

紀才旺

    

        紀老先生今年八十餘歲(生於民國六年),為人親切和藹,他從日據時代就開始他的樂人生活,精通品仔與二絃,也精於製作品仔,可以看到很多民間藝人的竹笛(品)都是他製作的,而且都是贈送的。紀先生拜師宋來先、魚溜先等,待過的戲班不記其數,他開玩笑說道”住倒好多戲班”,因為時代的轉變,職業戲班經營困難,他伴奏的戲班一一歇業或轉為半業餘,他後來也經常參加民間的”陣頭”活動。

        紀先生的二絃有獨特技巧,特別是他能換手演奏,據他說只要是因為”出陣”時,坐在車上演奏,因為空間的限制,他特別學成左手拉絃,右手按指的技巧,而且是以同樣的樂器換手演奏,真獨特的手法。

        晚年他的活動地點多半在青年公園,也偶而到林口竹林寺,每次相遇,都親切握著我的手,熱切的寒喧,對我愛護有加,每次都感受到他深厚的情誼。他語重心長的告訴我,這漢樂很好,要傳承下去,要我多多培養後續新人來延續這傳統音樂。他說的是台灣風味的樂器、演奏方式及樂曲。

洪清香(小紅)

在青年公園遇見她一次,對她的三弦彈唱印象深刻,略帶沙啞的嗓音,彈唱風格很有台灣傳統跑江湖風味,這次邀請到家中來錄音,她慨然允諾。一唱就是一小時,不間斷的連續彈唱讓人驚訝她的嗓音與記憶力。

出生於琉球的洪女士,少年在戲班唱歌仔戲,今年六十三歲,沒讀過書,卻能彈唱豐富的戲曲內容與曲調,讓人驚嘆。她的樂器彈奏是無師自通,以三弦彈唱或拉殼仔弦為主,經常”出陣”(民間婚喪喜慶民俗樂)彈唱或八音演奏。

   

流水(文松拉殼仔) 貝士調  七字  

洪女士彈唱的紀錄計兩小時,內容豐富,礙於網路空間僅此提供樣品檔案供參考

 

 

陳國勝老先生唱唸

        有一次起個清早,清早上山所見果然不同,聽到山巔傳來殼仔絃的樂聲,還有古樸的嗓音吸引了我,循著音樂聲結識了陳國勝老先生,年已八十有餘,硬朗的身體,看來六十多歲,每日清掃山路,拉胡琴唱歌,直到 下午才下山,人在山中便是仙,難怪他看起來年輕。

        與陳老先生聊起歌仔調的故事,他憶起年輕時代對歌仔的喜愛,工作之餘參與劇團,當年台北各庄頭經常”拼管”,競爭得火熱,直到深夜都難以結束。他唱一段”長工調”回想小時候被顧放牛的生活,長工的辛酸與無奈在他的歌聲與神情中傳達,看他眼角泛起淚光.....  尤其最後的:可惜阮厝路頭遠,丫無.....

長工歌(正月算來來...)

 

大師黃教

      南港舊庄有位來自中部的藝人,每日清晨在胡適公園的後山,約五點開始就可以聽到音樂聲,黃先生在山上義務教導樂器與歌仔調,因為樂友的介紹,與黃先生成為忘年交,曾經多次前往山上與他合奏,並向他請教,他各項傳統樂器都精通,尤其他記憶中的音樂真是難以計數,還自己做樂器,他的三絃各式各樣都有,包含傳統與創新。

    黃教先生生於民國11年,自幼學習樂器,精通漢譜與歌仔調,尤其記憶力極佳,腹中樂譜無計其數。經常義務錄音教材送給喜歡的朋友,也培養新的歌仔調唱者。他是筆者亦師亦友,昔日曾經在山上與之合奏,也向其學習三弦製作,也曾一同出陣於廟會繞境,每人一台車陣中合奏。最近告訴他我想整理漢譜,他馬上錄下兩卷錄音帶給我參考,乃趁機會補足網頁之介紹資料。

以下是他的樂器演奏:

陽關曲 寄生草 倒頭風入松

黃教先生與其常用樂器

拉殼仔的神情

 

黃先生與筆者合照

黃先生收藏的歌本

  

專唱都馬調的楊秉忠先生

楊秉忠先生,生於民國20年,金門人,自幼跟隨大陸都馬調的創始人”江海師”學戲,他的都馬調有特殊風味,據他所言,民國34年,日本投降,江海師首創第一曲都馬調:”原子炸彈展威猛”,當時稱為改良調。當時的江海師任教於金瑞興歌仔戲團,大量使用這樣的改良調。

楊先生的都馬調有其獨特唱法,他的伴奏由來自都馬調原鄉:漳州石碼的蘇傑先生(今年75歲)以南胡伴奏,原味十足。他們是六七年前在青年公園才彼此認識,當時蘇先生聽到楊先生唱著”羅夢仙過五更”,是他所熟悉的鄉音,乃當場購買一支南胡為他伴奏,自此兩人成為莫逆之交。

 

左起楊先生,文松及蘇先生

都馬調(李妙惠過五更) 走路調

高甲戲國寶藝人陳秀鳳

    

陳秀鳳女士是台灣著名南管新錦珠劇團名旦,當年她的戲紅遍東南亞﹔是當今稀少的高甲戲國寶藝人,年近七十,唱腔依然亮麗,人稱金嗓子,最近邀請到筆者家中試唱幾段高甲調,由其子陳廷全琵琶伴奏,是難得聽聞的曲調。

三角將水  福馬  哭魁

社子(溪洲底)同志軒

寒冷的冬夜,筆者與內人相諧拜訪溪洲底的樂師:陳國藏與楊土水先生,兩位都是熟悉多年的樂友,楊國藏先生是少數跨越不同樂種的弦友,包含南管、北管、高甲。人稱”怪手”,因為年輕時手臂受過傷,右手手脕不便,卻拉得一手好弦。怪手出生於民國30年,自幼參與北管子弟團,對門的同志軒是百年北管館閣,當年聘請建順先,根旺先教授亂彈戲與鑼鼓吹場,是北部少數純”西皮”北管團,據說當年純西皮的北管只有溪洲底的同志軒與後竹圍(中和)一團。北部的北管多數以西皮福祿混合館閣居多。

楊土水先生人稱”土水師”,卻不是做土水,專於北鼓並精通吹拉彈各項樂器,尤其大吹(嗩吶),幾次在高甲戲演出時一起演出,他的吹譜相當俐落圓熟,尤其也自製各種長短不一的吹骨,與自綁哨子。為人和藹謙虛,是令人敬佩的前輩風範。

溪洲底在農業社會時代,音樂風氣鼎盛,館閣除北管外,對八音、高甲戲等都培養出箇中好手,是北部傳統音樂、戲曲相當活躍的地方。另外同志軒有位重要樂師楊三奇先生,是楊土水先生的大哥,陳國藏先生的岳父,也是箇中高手。同志軒是社子地區很重要的弟子樂團,舉凡大小紅白事幾乎都可以看到該弟子團的身影。

向怪手先借了一支少見的四弦胡琴,乃再度前往還琴,原本還了就走,熱情的弦友又邀請聚集,這次多來了一位吹噯好手陳常雄先生,也是住於溪洲底附近,少年學吹,是北管吹的行家,這次是來交流八音譜,他也吹噯,八音譜的細緻手法,他掌握得蠻有原味,少數有控制唇口與哨子的民間藝人。我拿了車上常用的南管噯用哨子與他交流,比較他的大型哨子,音色柔潤得多,他非常喜愛,乃贈送于他。

常雄先與怪手同年記,為人謙虛,他的八音譜吹得很有韻味,因為沒帶相機,將擇期再往近一步交流。

 

 

人稱怪手的楊國藏先生

人稱土水師的楊土水先生

北元宵 雙清 兩句半 桂蕊點

松山黎明社

黎明社是北管社團,團長曹重信老師生長於彰化員林,自幼學習北管頭手鼓及弦吹,少年即參加北管館閣在台中公園的”拼管”,主司北鼓﹔曹老師定居台北,當年的家鄉館閣:鳳梨園至今仍在活動,由師兄弟們繼續傳承工作,歷史悠久。

黎明社成立約五年,當時筆者也參與其中,練習項目包括:牌子、扮仙、唱曲等。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