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介紹
按下圖案可聽樂器聲音
月琴 大廣絃 殼仔絃 三絃 鴨母噠子 品與簫 吹與噯 南管樂器
最具台灣特色的樂器,筆者個人認為是月琴與大廣絃,將它們放於首頁。月琴俗稱乞丐琴,因為以前很多乞丐,尤其失明的人以月琴彈唱來行乞,可以說是街頭藝人。依其品相配置很像是南管琵琶的簡化,一樣是四相,品則簡化成七律化的配置,因此品位音階有折衷音,聽來音律不準的感覺,筆者的月琴在品位上略做調整,後來學南管才發現,原來我把它恢復了類似南琵琶音階。 從南管角度說來,使用琵琶洞簫的南管稱為”洞管”,使用月琴配笛子唱歌仔調,俗稱”歌仔管”。傳統南管人有鄙視歌仔管的現象。覺得自己高貴。 台灣月琴只有兩絃,沒有南琵琶的第三絃與第四絃甲線。定音在彈唱歌仔調la調式時定音3 6,與大廣絃同樣是反線定音,大廣絃定音2 6,突顯出6的音。(月琴兩絃相差四度,大廣絃兩絃相差五度),在江湖調,雜唸調等月琴與大廣弦兩者是絕配。 彈奏月琴使用撥片,有獨特的彈奏方式,尤其輪音與點挑的並用,很有節奏感,雖然只是兩絃,彈奏起來音量很大,因為常用到並絃彈奏,取其高低八度或五度音,必要時輪音由低到高把位,很扣人心弦。有時以滑動來打節奏,合奏中效果獨特。月琴彈唱古法中有用指甲彈撥,可以處理比較細膩情韻,筆者常用此法搭配吟詩等曲調。 月琴彈奏在快七字調時,交替於點與快點挑的節奏上,有如馬蹄輕快節奏,極為特殊。作者彈唱演出實況 大廣絃有獨特的音域,傳統取材自台灣盛產于河濱海邊的林頭樹頭,其輕質堅硬的特性,拉出的聲音類似人聲的哭嚎,老一輩說大廣絃要會"hmg-",其獨特的共鳴聲,聽來十足台灣味。如今的林投樹少了,尤其直徑夠大的老林投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廣弦多用木料或竹材。 廣絃謂之大,直徑約在五寸(15cm)以上,琴筒狀似小甕,使其共鳴時迴盪時間久一點,琴面多用梧桐,也有用福杉或台灣紅檜。琴馬用竹製,底部墊以金屬薄片,使音色低沈。也有用貝殼當琴馬,其效果亦佳,不過需選材測試。琴弦有用絲絃與鋼弦兩種,音量以鋼弦為大,音色以絲絃為柔。琴身俗稱”將軍柱”,材料使用人面竹,竹頭部分竹節對稱歪斜如人面。竹才琴身共鳴會比木製品好些。 |
大廣絃是筆者取材自屏東之林頭自行製作,月琴為購買彈奏多年. |
三.殼仔絃(椰胡)
殼仔絃類似板胡系列,聲音高亢,是台灣傳統樂中的主角,俗稱頭手絃,屬於管絃樂器中的領銜地位,類似在南管洞管演奏中的琵琶。椰胡在la調式歌仔調的定音為
6 3,與大廣絃的2 6成反線互補高低音域之效。
在傳統樂器中,多半只用一把位,利用不同樂器互補,例如椰胡與大廣絃互補,在旋律中各自八度間轉換,尤其在各自的加花技巧發揮下,旋律在五聲音階諧音中極為生動活潑,而不是齊奏音樂。 椰胡取材自老椰子的內核,取其堅硬小體積,優秀者為如猴頭,其安裝梧桐面要如猴面,有點略長的倒三角形。其共鳴聲高亮。也有採用樟樹頭堅硬有結部分,其效果亦佳。 |
台灣傳統三絃是梧桐面,並不是蟒皮,其共鳴音域低,算整體音樂的低聲部.
照片中右側是筆者自製,採樟樹原木挖空一體琴身,並保留原木外表紋路,此三絃為多位樂有所稱讚,亦曾經參予民族樂團到漢城亞太民族音樂會演奏"書生賣藝"戲曲片段中,筆者以此彈奏. 照片左側為六絃雙三絃,音域略高,為舊庄老藝人黃教先生所贈,是其自製品,筆者常用於北管戲曲時,其彈撥聲有共鳴雙聲音效,亦為樂友稱頌. 彈奏三絃在技法上著重配音,尤其低音域的應用,低八度的應用例如南管琵琶的甲音。不與拉絃樂器齊奏,其節奏性極為重要,因此在旋律上因個人風格會彈性加花,風味在於其靈活性、節奏感與整體性。 三絃定音外兩絃與殼仔一樣,若其內兩絃則與月琴同音,內外絃相差八度音,中絃與外絃相差五度。 |
鴨母達仔是一種竹管,吹嘴由蘆葦做成,與嗩吶的哨子是一樣材質,取大型蘆葦製成,取材時間須于春季清明前後十天,取其新發之蘆葦,晾乾後煮過鹽水,二次晾乾後綁以細銅線定型,並以熨斗整形後略加以修飾厚度並能潤濕試吹.
此樂器用於悲涼哀怨曲調,其聲甚是淒涼,古時稱之為蓽篥或蘆管,詩云: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至今韓國亦普遍使用於國樂中. 鴨母達仔的可因吹力而變化音高,在一般民間bE的音調時其筒音為5,目前以難得購得此樂器,照片中央為松山高齒科高醫師所收藏贈與,左側為筆者自製,與之差半音,常用於台灣歌仔學會的戲曲演出. |
蘆葦的取材也是很有趣味性的活動,風和日麗好春光,溪邊海邊踏青去,北部的海濱,基隆河,外雙溪,八里海濱都有蘆葦自然成長,其形狀像是大型牧草,中部叫他"蘆竹ㄟ",取其新生長的蘆竹,以海邊的彈性較好,取材自己做哨子已經剩下老一輩藝人還有,新生代多半在樂器店購買,雖是方便,卻無法體會自己完成的樂趣,還有聽老一輩說台灣的蘆葦彈性耐久性都優於大陸來的.
傳統音樂中的管樂器都是勻孔開制,在音律上自然形成七律制音階方便循環七調,但由於接近於十二律的折衷,其七律是擴大的七律,一方面易於控制音準,一方面兼顧反七管的應用(參考洞簫音律論文)。
品仔與洞簫是輪流出現在傳統音樂中,洞簫應用於哀怨幽靜的曲子,品仔用於活潑、"熱管"的時候。在歌仔調中典型應用洞簫的是:江湖調,都馬調,吟詩調。典型用品仔是七字調,尤其快七字。雜唸調則是月琴與廣絃的轉屬,吹管則可配簫。
民間的歌仔調中,品仔以全按為6的接近F笛吹奏,其調高在bE。常用的調式還有:全按為5的都馬調大調,全按當2與全按當1的哭調等,共四種。
洞簫使用的管位上,比品低八度,內台戲使用DG簫,外台戲使用CF簫。低品仔八度音,歌仔調或吟詩以筒音6(士),都馬調以筒音5(合)。
對洞簫與南管有興趣者請瀏覽傳心簫韻
大支者為北管嗩吶,為北部二號吹。小嗩吶為南管高甲所用的玉噯,照片中玉噯為筆者自製。嗩吶以勻孔開製,自然音律為七律,因為其哨子可以變化音高範圍大,因此要吹出十二律音階在合奏中並不困難。
北管吹音量大,其筒音約為#F,玉噯的筒音在G左右。哨子的大小及長短對音高影響也很大。小短者音高較高。
噯子為南管戲中的主要托腔樂器,以輕柔溫潤見長,曲韻中須得吹出噯子的酸溜口味,尤為扣人心弦,老一輩說噯子會呼引聽眾,老遠聽到迷人的噯子聲,被吸引來看戲,可見噯子在南管戲曲中的重要性。
北管戲曲中有使用噠子(比噯更短小),噠子音高比噯高一度,因為使用的哨子略大於噯,因此音量不比噯聲小,在民間八音中也常用到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