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韻笛簫緣
文松 寫 於 1998. 10. 09
瀏 覽 竹 韻 網 站 後 有 感


童少牧牛桂竹林 迴山翠笛繞蒼陰
瑩窗明月琢疏影 風引滿房夜雨音
等是催詩魂夢境 已然思返故鄉心


出生在竹山,對竹子有一份親切與鄉情,竹林是成長的地方,童年在竹林中牧牛,在竹林中嬉戲,工作;竹子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但我最喜愛不只是竹子,竹林,尤其竹子做成的笛簫。

對笛簫的喜愛源自孩提年代,每當笛聲飄來,總是敏銳的感受到,並深受旋律吸引,當時最喜歡聽的是大陸對台廣播的短波,常可以聽到活潑高難度技巧的竹笛演奏曲;而對簫的熱愛應該是家父身故後的少年時,困苦的環境使人堅強而獨立,而炎涼的人情使心性早熟卻又多愁善感,寄託在簫聲中更是最好情緒抒發,而吹出的簫聲所傳達的盡是悲涼與哀淒。記得有次到姨媽家,帶著心愛的簫在姨媽果園吹起,工作中的姨媽聽得淚下如雨,因為淒涼的簫聲,還有我艱困的家境。

國中時同鄉簫客有三,且都在同一班,第一次上台演出是歡送三年級學長的畢業晚會的遴選預演奏會上,節目說好是三人合奏,結果臨場上千人的場面緊張的不敢出場了,只好由我先上台吹奏,另外兩人才依序上場吹奏,一場合奏變輪奏,沒人知道,只有三簫客心裡有數;雖然演出型態改變了,但我們的節目仍然入選成晚會的正式演出節目,此後學校的活動經常參與。若有活動的準備,老師還容許不很重要的課可以免上課到教室外練簫,真是太樂了!

鄉村的住家旁正是一所小學,名字正如那裡的景色,取名〔秀林〕,聽說此校已被評選為全省最美的花園學校,它的美在三四十年前就存在;當年喜歡在那裡的長堤大樹下看書,傍晚時分,我常帶著簫,在回家前吹幾曲,時已夜幕低垂,簫聲飄蕩在山野田園,自己也忘情其間,直到身旁的狗也吹起(狗螺)來合音時,才知道該回家了;後來聽說學校是日据時代由墳墓改建的,卻不以為意,黃昏的校園經常飄蕩著簫聲。

吹簫吹成習慣了,家鄉的人聽我的簫聲也一如生活之一,堂姐初嫁後的日子很思鄉,他的思鄉最想回味的是簫聲,經常要我撥空特別(路過)他夫家的店裡〔竹山鎮上〕吹簫,以聊解思鄉之情,結果在那裡結識了做簫的人,要我為他遴選簫,以利分級出售,因此對簫的了解也愈深入了。

正式受國樂訓練是在高中後,學校成立國樂團,被遴選為吹管組梆笛手時,為了四處的演出,經常集訓練習,對笛子的技巧也在此階段有更深的心得。

喜歡吹笛簫,也喜歡自己動手做樂器,採竹、製笛簫;吹奏自己做的樂器更是一種滿足與成就感,國中時的簫作品,工藝老師還推薦參加工藝展覽。至今仍然樂此不疲,採竹踏遍青山綠水,自己做的笛簫,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可滿足各種調式的需要,且實驗各種竹材特質及音色,因此與竹子結了深厚的情感。

雖沒以演奏笛簫為職業,但它仍是我精神生活的重心,休閒生活中享受自己的最愛,從南管,北管,國樂,歌子戲或崑曲。忘情自己音樂演奏聲中已是忙碌的都會生活最好的宣洩,看著一群群對藝術工作的堅持與執著者,能參與其中也算略盡綿薄之力。

笛簫聲起,想起故鄉的竹林,想起有竹林的故鄉。

反前頁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