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
目前在民間還是可以經常看到北管樂,在廟會,好歹事的陣頭,都可以看到北管的吹場,鼓亭,扮仙等等。倒是北管戲曲逐漸少了。 北管是室外樂,以熱鬧通俗為其特色,採用它的還包括布袋戲,傀儡戲,齋功(喪事道教祭典)等等。 北管分為兩大派系,一為福路(俗稱古路),一為西皮(新路),在宜蘭兩大派系互不往來,昔時還因此分族群械鬥。在台北的北管兩路都可以學,並不會互相排斥,也以福路系統為多,西皮只有少部分,也是因此北管團體在"出陣頭"表演時,也有摻雜表演情形。西皮系統與平劇很雷同,有人又稱為外江的,在戲曲上有西皮、二黃、二黃平、倒板等。福路戲曲則是平板、流水、緊中慢、慢中緊等。 在樂器上,兩大系統的頭手絃使用的樂器分別是福路的殼仔(椰胡),西皮用"吊鬼ㄚ"(京胡)。其他樂器就大同小異了。北管的三絃與南管同是用莽皮面,北管三絃短,因域高,彈來鏗鏘有力。與南管的低柔對比懸殊。 |
北管的記譜方式與南管不同的工尺譜,北管譜是首調制記譜,上X工凡六五乙,像是do re mi fa.... 以管樂器(吹)的筒音變化來升降調,有時以借字方式轉調,調式感覺會完全變了,一首風入松就可以玩出好多花樣,有閉上、閉工、閉士、.....等等,還有"倒頭仔"等等,聽來旋律好像不一樣,其實都是一種曲牌所演譯出來。倒頭風入松用在布袋戲很多,或用於熱場,是很棒的音樂為筆者所熱愛。 |
牌子
牌子是北管在排場中常用到的方式,以一套套的牌子來演奏,有鑼鼓與吹場,北管樂以打北鼓者為指揮,大家都要看其手勢演奏。吹者(嗩吶)要根據鑼鼓點位置插入旋律,鑼鼓在演奏是活的,所謂"死學活用",要記熟來鼓界分類,演奏時指揮可以即興安排順序與長度,大家要根據指揮的打擊方式來配合,例如"落弄",打擊者在通鼓上循環,吹者則必須在當時落弄的樂段反覆,直到北鼓打擊變化,旋律才走入下一段。
牌子的種類很多,每個有其主旋律然後是"清"讚"的短樂章接續,中間會穿插一些吹場曲,例如風入松,緊吹場,慢吹場,七寸蓮等等,一個團體多半學會十來間(套)就很好應用了。例如:一江風,清,讚是為一間。
空牌
空牌是純打擊樂的演奏,只有鑼鼓沒有嗩吶的演奏,常用的空牌有頂四套,有鑼鼓經流傳,主司北古的頭手決定輪奏模式,通常是穿插輪流一三,二四等。
扮仙
扮仙是北管重要的表演項目,在民間頗受歡迎,因為其內容讓人喜歡吧!例如:三仙、三仙會、醉八仙、天官等,多半在廟會慶典與祝壽喜慶等時候應用。
扮三仙是福祿壽三仙慶賀的內容:開場的鑼鼓聲與吹場後,福祿壽星分別出場,開場詞如下:九里蓮花紅,千年鐵樹開,三仙齊下降,福祿壽仙來,吾乃.... 三仙駕起祥雲前來,各帶有寶貝前來慶賀,福仙帶有魁星,祝賀"一門點雙魁" ,祿仙帶有毛姑,"毛姑獻瓊漿,瑞氣滿聽堂,慶祝萬年壽,遐齡二八丈",壽星帶有財神來現財寶。念詞以官話語音,有點像浙江腔的北京話。
扮仙的應用於各戲種在廟會慶典時都採用,很多都是播放錄音帶,因為要扮仙的演出團隊人數要多。其常用吹譜有:點江、粉疊、泣顏回、上小樓、下小樓、七寸蓮、千秋歲、清板、尾聲等等。
戲曲
北管的戲曲又稱"亂彈戲",已經沒落到幾近失傳,目前職業戲團與南管梨園戲與高甲戲一樣,受文建會扶植或贊助維持。
北管戲曲在民間流傳已經很少是扮演整齣戲,而是取其唱段,例如:哪吒下山、天水關、掛金牌、出府、柴進寫書等等,歷史演義故事的片段,不加身段的清唱,伴奏樂器就用管弦,或加鑼鼓,或只加梆子,唱來韻味十足,一般人無法聽懂唱詞,除非學習過,但這樣的旋律是四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台灣人所懷念。在試聽音樂中放了"流水"與"西皮"各一首參考。
譜
北管譜有很多,有吹譜,用於各種吹場。有絃譜,用於戲曲唱腔,過場譜(過場音樂)等。相較於南管譜,北管譜比較短,旋律鮮明,速度也快很多。因為搭配鑼鼓的靈活轉換變化,聽起來內容豐富,主要是吹譜可以變奏,因為嗩吶的全按音轉換,調式與音高同時變化,其"反七管"應用在熟能生巧下充分顯現出前輩所言:"死學活用"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