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聲共鳴研究   廖錦棟 

唐吹口細膩與張力 沙啞與純度(氣沖音)

UV吹口共鳴變化簫聲  唐吹口共鳴  明亮型簫  長尾管研究

實吹講座系列:簫音比較 高低音口風控制 口風定型性及濃淡共鳴

應用範例:張力與層次 低音共鳴應用 氣沖音與層次應用

音色在樂器本身上佔重要因素,例如材質,吹口,音孔與內徑曲線都有相當多關鍵因素,先不談樂器上的問題.就吹奏者的口風與氣息控制上可以改變音色/共鳴效果來說說.

簫屬於氣鳴樂器,兩端都是開口形氣鳴,聲波是由空氣在吹口處產生的氣鳴,其頻率為管長與開口率為其波長要素,波長越長頻率越低.根據這原理氣鳴樂器的聲音不是樂器震動的聲波,只是氣鳴腔的聲波,與材質無關,但實際上竹材的種類,密度確有實際的影響,我認為那是氣鳴聲波與簫管材質產生的共振效應,而使音色改變的原因,也有大部分不是材質密度問題,而是簫的規格性能做得不夠精良,而造成共鳴效果不佳,這才是大多數.

來說口風與吹口間的關係,這是吹簫者的功課,有幾個過程進階

1簫聲出現,但氣聲明顯,沙沙聲帶著簫聲,高音吹得很大聲,低音吹得很小聲,
覺得丹田力氣不夠.這個階段是還沒掌握到良好口風的情形.很多的氣都浪費在外,不是氣鳴用.

2.簫聲已經可以很清楚,也吹得很圓,但是低音不夠厚實,高音的音量小不了,低音音量大不了.這個階段已經有較熟練的口風角度控制,但對於氣束的縮放還沒有掌握好.

3.簫聲張力已經可以控制自如,但音色並沒有變化性,只有吹出單一種簫聲,不含多共鳴諧波的簫聲. 這種情形或有樂器的因素,在吹奏者掌握氣束角度與強弱上,還不夠變化微調的功力.

十餘年前,有位來自香港的專於絲弦琵琶的藝人,據說師承清朝宮廷音樂,他有高超的琴藝,卻流落無依,輾轉借住於一位簫友家中(後來不幸意外過世),他當時見我這位簫友吹簫,指點他,簫要吹出把烏聲,當時一直他無法體會他所說的把烏聲是什麼,而這把烏聲其實就是雙諧波的共鳴效果,就是高低兩個八度一起吹出來,我一直強調的共鳴效果,到四年前,這位簫友在寒舍品論簫時,才恍然大悟,提起這個故事.

在琴簫試聽中,張維良的吹奏對共鳴聲的掌握很好,曲風雖各有異,在音色共鳴變化上,他有深入於這方面功夫.

共鳴音色變化並不是用於所有的曲子,我是建議這口風能力需要練習好,可以收放應用於自己意境的表現上.給大家參考!


簫聲音色的變化可以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共鳴音色變化,一個是氣聲音色變化

氣聲音色是口風與入氣角度的變化,造成簫聲帶沙(失焦)聲與純淨的簫聲。共鳴音色的變化是操控簫的物理特性,讓共鳴諧波產生變化(濃度與組別變化),這樣的共鳴變化具有層次感與豐富性。

在實際的作用練習上,氣聲的部分簡略不談,這就像初學到熟練的口風變化過程,容易體會。共鳴動作的實際變化可分兩個部分來談:

1低音共鳴

第一個八度的音階,我把它歸類為低音區域。低音區共鳴可以由喉舌下沉來增加口腔的空間,可以增益低音的厚度,不過真正的共鳴其實是操控簫管的物理(多重泛音諧波)特性。其關鍵在簫性能與口風的氣流強度。

低音域的簫聲口風是相對寬鬆緩和的氣流,但共鳴的變化是變化氣流強度,讓高頻諧波出現,甚至高過基頻簫聲很多,若簫性能好,相隨的諧波會很多組一起出現。這時就可以因為氣流的變化,改變了簫聲的共鳴濃淡變化。

實際的練習可以由筒音開始,因為筒音是簫最豐富共鳴的一個音,它的泛音列比其他音階更多。一般教材都教導以寬鬆的口風吹低音,讓氣流變緩,以增加低音的厚度,若只有將氣息減弱,一樣是低音,但這是單薄又小聲的低音。低音的厚度由寬鬆氣息增加,所以吹高低音時嘴唇要控制其開口量的大小,讓氣束變化集中度,也因而變化緩急流量。再由口腔的空間增益低音的厚度,這是針對低音第一組聲波的加強。在實際的低音簫聲飽和度的感覺來說,有很大的影響是諧波共鳴有沒出來,還有出來的深濃度。這在口風操作上是漸進的氣流強度,略收寬鬆口風,並同時曾加氣量,可以將低音的聲波達到定點強度,接著產生音色質變,這音色質變其實是第二組以上的泛音波的出現與強度升高過程,直到超過第一組的指波時,共鳴感就會覺得夠強,若簫的共鳴深度夠精密,可以在增加諧波強度,直到超過甚多,此時簫聲的質變會變異到類似喇叭的聲響。

由淺入深,低音共鳴除了嘗試出現與不出現,還可以操控濃淡變化。由筒音的適應後,在同一口風狀態,隨意變更音階,好的簫是維持一樣的共鳴度變化音高,深共鳴,整體音階都是深共鳴效果,淺共鳴或無共鳴亦同,變化音孔開放位置的簫聲都是維持相同的共鳴度,這就是理想的簫性能。這樣就可以由口風的氣流變化共鳴深淺濃度,應用於曲中的樂句對偶,或旋律中的濃度變化,增加曲情之豐富創造力。

漸層度的變化範圍決定於共鳴深度,可以深疊共鳴就可以參控其深疊到純聲的範圍,這樣的應用好像繪畫的顏色的增加,創作材料增多了,發揮的效果就豐富起來。

再提醒,先由筒音練起,先練共鳴飽和度,然後回復到不共鳴純音,熟悉後漸層性就出來。


2高音共鳴

第二個八度與第三個八度的超高音,歸類於高音區域。其共鳴效果仍然以筒音為最豐富。高音的共鳴諧波因為比較高頻,除了筒音外有濃厚的共鳴諧波的[霧聲]感覺,還有下把手音區還可以有五度音明顯的近頻泛音外,其餘各音孔聽起來的並沒有濃厚的重疊感,其共鳴音頻是比較高頻諧波,會產生一種圓潤質感的諧波,也因此我稱之為[水聲]。

高音共鳴的出現先決條件是口風與吹口角度的吻合與集中度,只要簫的諧波特性夠好,清脆又圓潤的音色在此時自然出現。但在筒音的第二八度,卻可以類似低八度般的多重感,因為它與鄰近的倍頻五度音(背孔不開才有)與第三八度音可以緊密重疊,並且其振幅可以超出基波很高。它的共鳴效果是值得好好發揮的!可以有豐富的層次變化。

再談到口風的收攝,在高音區與低音區需要分別,並熟練其變化的一次到位定點。高音收,低音開放﹔收攝而集中的高音口風,若吹口氣鳴角度適切時,簫音是很乾淨的,若需要改變音量,就是開口量與下腹(支撐點)出氣配合,這樣簫音就穩定轉大聲。若想變化純聲與水聲,那須在入氣角度上作一點點切角變化,並配合出氣的流量的加強與減弱。純聲與水聲的變化在u吹口上變化量是沒有唐吹口那般的明顯,因為唐吹口可以純度很高,u吹口的純音類似雅簫音色,比較乾淨而純淡,水聲出現時,圓潤而飽和。


3流暢感與應用

分開練習高低音區的共鳴變化操作後,在應用的過程裡,首重其流暢感。流暢感可以分兩個部分來談。

音階轉換的流暢感,還有漸成變化的流暢感。其順暢的變化關鍵與簫物理性能很關係,再就是口風的穩定性,還有氣流操控的線性度。

在實際的操控中,上嘴唇扮演很重要的關鍵任務。而在適應最佳氣鳴角度加上下嘴唇的配合(實際是下顎的細微變化),上唇是負責收攝出氣範圍與集中度,下唇是負責與上唇互動成出氣角度的細微變化。若移動左右會變化氣束寬度與上唇使用位置,還有出氣形狀。若前後變化則會影響到氣鳴角度的變化,初試操作時,容易一變化就沒簫聲,或失焦,這都是一次變化太多,注意心動,唇微動。

一開始最難的在於穩定度不夠,忽而掌握到忽又消失,這飄移的現象需要靠吹奏的時間增長,來練就雙唇細微的控制力與穩定性。還有一個關鍵經驗提供參考,每當吹奏口風掌握很流暢時,將簫放下再從新對一次,是否能快速一次到位,練習這樣的搜索口風定位法,讓每次的練習是累積上次,而不是歸零重新開始。

理想的流暢感有以下三種應用:

純聲的音階變化流暢度(用於樂句對偶,或樂段情境營造)
共鳴聲的音階變化流暢度(用於樂句對偶,或對比飽和度、力度)
音區的變化流暢度(音樂性的美感)
共鳴層次的變化流暢度(簫曲的豐富曲線,長音的美感)

這只是個人的體會,拋磚引玉,有待大家共同開拓更寬廣的簫藝應用!

uv吹口共鳴變化簫聲

U吹口:濃淡變化與飽和張力    單音濃淡操作

UV:低音共鳴變化(霧聲)#FB(-30)     低音共鳴變化(霧聲)CF   高音共鳴變化(水聲)

吹曲比較(寒山僧蹤) :CF   DG  

共鳴應用比較:U吹口音色:梧桐月   V吹口音色:人道 半UV音色:春寒

文松整理於 2004/12/28

 

唐簫吹口

        利用最近減少演出與活動,閒暇時間對於外切形吹口的吹奏與製作,作深入的研究,發現在張力與音色的變化上,唐式吹口有其獨特的優點,乃著手對於吹口的角度、弧度  、深度等細部因素作深入探討,並獲得些心得。

        因為吹口的差異,在製作上的變數有些許的變動,此時獲得進一步驗證,尤其在共鳴度與泛音列的波譜要求下,這些細節需要嚴密的控制。

        利用充裕的材料,最近突破口徑與厚度,製作幾把唐簫,都令人滿意。一方面也參考自日本尺八的吹口角度,讓吹奏者容易適應,一方面也發現五孔尺八與八孔唐簫,在共鳴性與高音泛音的差異做詳細比較,也發現這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

        將利用時間吹奏其效果差異分享大家。敬請參考指教!

        最近台灣歌仔學會錄製歌謠:故鄉田園在等你,我使用了bB(筒音)配樂,渾厚的簫聲,增添流浪者的滄桑風味,請聽片段

        停止吹奏南管簫有一段時間,利用這空檔,專心練習唐簫,對唐簫的吹奏上有些體會,利用這頁面與大家分享。

        通常UV吹口與唐式吹口若混雜吹奏,會造成口風角度適應不佳的情形,因此最好能停留一段時間的適應,這樣才能穩定進入口風的最佳狀態,駕馭上才能越趨熟練。這些主要針對對於張力與音色的變化上,拿捏細微的掌控功夫。

 

        為了讓扁平口風能駕馭自如,最後我演變成偏右口風,一直以來我吹南管簫都以偏左口風吹初細微的高音,低音時略偏回正或稍偏右開大的鬆口風讓低音趨於渾厚,但如此水平變化的口風在唐簫上,容易產生轉換間的不順暢感,主要因為南簫的縱面角度容許寬,因為是橢圓口風,相對於唐簫的扁平口風,它的橫向角度容許大些,但縱向角度稍窄,為了適應此現象,我修改不用偏左口風,維持偏右口風涵蓋高低音域,只在開放度的變化,以利於變化氣息時,口風角度的精密維持。這樣對於變化音色與因高時,氣息的變化控制上,與簫吹口維持一個密切的關係,駕馭上便能自如。

 

簫聲共鳴變化

 霧聲   霧聲試聽  霧聲與純聲轉換  霧聲轉純聲

        我把多重泛音同時出現的音色稱為”霧聲”,這容易使低音渾厚些,通常在長音中段出現,然後消失。霧聲的處裡在口風上比原來稍緊些,強度略增,上下唇關係是上唇略前,口風稍往下的感覺,有點切角出現。

        每個音階因簫性能的差異,霧聲的質感有所差異,甚至很多簫無法每個音孔登能出現霧聲,筆者製簫以孔孔接可以吹出霧聲,並以最多組泛音為目標。

純聲  純聲試聽  純聲與張力   高細純聲

        唐簫可以吹得很純的簫聲,那是輕吹的中音域,口風順著簫切口,以稍鬆的口風。這樣的純音可以比南簫的純音更乾淨。簫口稍深的有利於純音的吹奏。

        嘗試以純聲演奏南管,是一種輕吹省力,並能展現與琵琶柔美融合的風味,在偶然的機會下,應聽眾要求試吹一曲南曲,以純聲與水聲兼用口風,可以保留南管風味,又有更細膩的表現。

水聲  水聲試聽  純聲與水聲變化  純聲與水聲變化

        唐簫銳利的切口可以讓簫聲維持潤濕的感覺,其效果一如竹笛清脆的笛膜聲,這樣的口風需要保持最佳共鳴,稍為(一點點)俯吹角度,並以稍緊的孔風,吹出銳角的高音氣鳴現象。

        水聲效果是可以輕吹的共鳴音色,再配合簫的良好泛音列,可以一起出現,是唐簫的最佳共鳴音色,也是唐簫獨有的特色。日尺八在”本曲”的獨奏中,可以聽到水聲的利用。

 氣聲  氣聲試聽

        氣聲是日本尺八的通常性吹法,它比較仰吹,簫音相較單薄。日本尺八為了保留俯吹空間(可以降音範圍大),因此通常以仰吹做為常用口風﹔只有部分流派有以平吹為基準的吹法,可以聽到簫聲的共鳴較佳,氣聲較少。這多半是以本曲為主的獨奏,其音高並不以律管為基準。普遍的日尺八可以從音高察覺,日尺八的音高若以平吹時偏低,需以仰吹才能到達音準。因此與現代音樂的配樂尺八例如演歌曲等,多以氣聲為主要音色。

        我所製作的唐簫以平吹為音準,更有以略俯吹為標準,主要是對於音色的變化上,以平吹或略俯吹的音色共鳴是較有利的。而唐簫為八孔開製,無須俯仰變化音高,因此不需保留俯吹變化音高空間。

        仰吹除了氣聲外,它依然可以控制霧聲與純聲的變化,但水聲就比較難。在霧聲方面,低音的霧聲以平吹或略俯吹的厚度會增強。  廖錦棟2003/5

        筆者所試吹日曲:王將

唐口超吹

        一般習慣於UV吹口的人對於吹唐口簫,都會有類似的困擾,就是對於口風的適應,覺得難以自如,感受到唐吹口的水平角度很窄,稍一變化口風就掌握不到,這問題可以經由持續的適應來解決﹔不過對於音色的掌握及超高音的自如發揮,仍然有些瓶頸需要突破。

        吹奏唐口簫與UV簫有先天上的差異,一種習慣領域容易造成適應上的阻礙,尤其若交替使用上這困擾更大,兩者都無法兼顧順利。最近對唐吹口的超高音作一項突破,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結構性的差異,事以類推卻是瓶頸所在啊!我正試著讓經驗留住,保留不同的記憶類組應用於不同的需要。2003/9/18補

 

簫聲音色變化與循環換氣

潤聲 氣聲 純聲變化 低音變化 循環換氣

    

手邊的八孔唐簫樣品,筒音依次為D C B bB A 右圖為DG唐口簫”有鳳來儀”

 

習慣uv吹口的人吹外切吹口的常見問題

很多習慣一般洞簫的人,學習吹尺八或唐吹口簫,普遍都吹起來音高偏低,音色也比較悶,原因在習慣問題,這習慣關鍵有三:

1.簫與唇的位置關係
一般洞簫室內溝吹口,雙唇中線對準洞簫外緣,吹口缺角外緣接近於洞簫外緣,氣角度是往斜內溝吹.如此習慣一拿到外切吹口,一樣放置位置,吹口會接近下唇,被下唇擋住了一半,不是吹不出聲,就是吹聲小而低,簫放置太低也!外切吹口的吹口線在緣周接近1/3處,因為被切去了接近1/3,若還是放在外緣就是偏低了,因此需要讓雙唇中線對準外切吹口銳利邊線,然後簫放下45度左右,吹口自然出現,直直吹出就會有聲音.

2.入氣角度
延續放置簫與唇的關係正確後,唐吹口簫的入氣角度與uv吹口有很大差異,就是上下唇的互動關係,唐吹口比較屬於平吹出,uv吹口需要稍往內吹,一般習慣uv口風的人,若一樣內吹法吹唐吹口,會讓音色壓扁,悶而帶點雜音,讓開口率降低,音準也會偏低.

3.氣束
唐吹口需要較寬的口風,但一般人一放寬口風就會覺得費氣,那是均勻度的問題,上下唇的開口,理想是扁弧線條開口變化,開口兩邊都是尖細的形狀,透過雙唇的開合,變化出氣厚度來變化高低音,或音量變化.

一般習慣uv吹口的口風比較集中,切吹口沒有充分掌握大弧度吹口,要吹出開闊的唐吹口音色尤其深疊共鳴是不容意掌握,甚至一直吹不出完全音色.

總結

         唐口簫與uv口簫各有特色,即使兩種的共鳴及物理特性都製作到理想程度,兩種吹口的氣鳴音色仍舊有其獨特差異,無法相互取代;uv吹口的音色較渾厚中性,簫聲集中度強,音色結實度高,溫和與狂也張力也很大,弱音時維持一貫的音色厚度,相對而言唐口的吹口弧度大,音色較有寬闊感,但弱音容易偏薄,沒有uv口所能維持的厚度,但其細絲高音較容易駕馭,u口的細絲高音若沒有特別練過,純淨度難度高些.

明亮與渾厚

    

以往都習慣洞簫的音色,以渾厚低沉的音質為要求,尤其南管簫,悠遠純厚與上四管的合奏,形成南管特色;主要是簫與弦同是線條樂器,一陰一陽,二弦屬於細緻輕質,洞簫屬於厚實悠暗音色,兩個合在一起,音色互補,與三弦琵琶的陰陽互補,一高一低,一輕一重,有異曲同工之妙,四管相合更形成綿密組合.

最近與簫雅集論壇大部分吹琴簫的大陸簫友交流,發現琴簫音色有另一審美觀點,琴簫喜潤喜亮,與洞簫的潤而圓,有相當差異,琴簫的清亮高音,與南簫的圓潤高音有相當差異,尤其低音的厚度差異更大.

為了近一步了解琴簫的音色,我做了一把小內徑的DG簫,實驗亮音色,雖然內徑差異只有小0.1公分(1.9cm),我選用密度與厚度都較低的孟宗竹,也處理成與我的其它南簫一樣的共鳴特性,音色有顯著不同,高音的質感有一種鮮明的開闊感,低音的厚度雖然沒南簫的厚,但多重泛音共鳴下,音色亦相當迷人,特別是輕吹的靈敏度,更輕鬆的駕馭,有助於細膩度的處理,與長時間吹奏,更是輕而易舉之事.

清亮音色在獨奏曲的掌握上,比較容易發揮細節的部分,相信在錄音使用上,更容易掌握質感,最近將以此簫為主練習,請聽聽試吹簫聲  傍妝台
 

 

長簫尾距離的特色

    一般的洞簫都以有效距離與全長差異不大的方式製作,簫尾與鳳眼間距都在五公分內,以大口徑/精密內徑曲線/孔距/孔直徑等搭配關係來達到優良共鳴結果。

      根據最近研究發現,洞簫無尾段距離、小尾段距離與長尾段距離,各有其不同的音色特性,因此乃將所製作各式尾段距離的差異略作說明。

  

        洞簫的第一個八度聲波,是以簫管長度為半波長的聲波。就其物理原理來說,簫尾長度有利於此第一八度的半波長之下半波長導引,因此對低音的聲波有利。另一個管徑問題,小管徑對高音的短波長,小振幅聲波有利﹔但它對低音的大振幅不利﹔因此小管簫內徑不利於低音,取其簫尾增長來補足這點不足。而無尾段的簫如日尺八,以大口徑及多泛音共鳴來補足低音主波的不足。中短尾距的南管簫,相對於前兩者,它以大口徑並增加尾段導引,因此低音的主波是有其特色的。

        基於上述原理,我乃製作大口徑的洞簫,並增長尾段距離來讓低頻效果更佳,果然其低音是令人期待的滿意效果。雖然低音是如此誘人,但它的高音域的問題是一直的難題,直到最近才突破其關鍵技術。我想這大頭簫的長尾段距離,兼顧高低音域的完美,是一件讓人難以抗拒的誘惑。當我完成兩把都兼具完美的理想時,興奮得難以形容! 文松記於2003/11/17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