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

   在台灣民間音樂中,俗稱的南管其實是高甲調,因為高甲戲在台灣普遍稱為南管戲,而真正的南管只有在少部分的管閣活動中,極小眾人口在演奏而已,因此筆者在未曾接觸過南管以前,在民間音樂,也是以為相思引,四空北仔,慢頭,將水等曲調就是南管,其實南管曲牌音樂深如大海。

洞管大南

    一般民間音樂中稱南管為洞管或"大南ㄟ",其音樂可以分為"指"譜"曲"三大類,指為套曲,連串成套的系列曲牌為一套指,多半用於器樂演奏,套指多半很長,一套演奏起來約四十分鐘,經常採其段落,例如後段部分作為"噯仔指",為南管音樂開場曲。一曲約十來分鐘,以玉噯為主奏樂器,加上上四管,下四管及拍板合計十音演奏。曲為散曲,多半以上四管伴奏,唱曲者手執拍板唱曲,曲與指一樣根據曲牌滾門分類旋律模式及曲調,填上忠孝節義或閨情等唱詞。譜為純器樂演奏曲,在節目最尾聲演奏為之宿譜,在南管音樂中以譜的旋律具有較高技巧。

  學習洞管的困難在於南管曲牌滾門有百餘種,音樂旋律模式豐富,尤其因為南管的慢板曲調,又長又慢又多樣化,很難記起來,學習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浸淫才能有些許心得,尤其南管都需要背譜演奏,因此培育一個優秀的洞管好手真的很難,也南管原本都配以南管為背景音樂與唱曲的各戲曲,例如布袋戲,南管戲,傀儡戲等,都逐漸修改成短曲調模式,或改北管樂取代了。

    四大譜之梅花操第一樂章琵琶指骨

      南管的記譜只有琵琶譜,洞簫與二弦的旋律是不在譜中,因此有"簫弦法"出現,所謂簫弦法並無定法,卻有些規則可循,主要在熟悉了各滾門與大韻後便能發揮自如,初學者需要以多聽多練習入門,沒有捷徑。南管的彈撥樂器只提供音樂的速度與音樂骨架,旋律由簫弦完成,其中保留了空間讓簫弦發揮,尤其簫的空間更大,因為二弦只是助簫之餘韻,因此有南管前輩稱洞簫可謂"南管之魂"。洞簫加花的方式有些是彈性發揮,有些是有規範原則,要分辨清楚,不然會貽笑絃友,例如"連枝帶葉"須一氣喝成,有寸聲、貫、摺等等。

    有人建議南管記譜方式應該改變成時下熟悉的五線譜或簡譜,筆者認為要注意原來琵琶譜中有標示指法,琵琶指法與簫弦法有一定關係,若譯成現代譜,只譯音階將會失去簫弦法的原則關係,南管風味會改變。筆者學習過程中曾經以譯譜入門,後來發現沒有琵琶指法無法連貫簫弦法而花時間學習工尺譜。

 

高甲

高甲戲沿襲自南管梨園戲,採南唱北打之演出形式,保留唱詞溫婉旋律柔美的南曲唱腔,及舞姿優美細膩的梨園身段,並加入北方之鑼鼓武場打擊樂器,以增添劇情內容張力及聲勢效果,因此高甲戲又名【交加】戲,為名符其實南北交加之戲劇,在台灣興及一時。

台灣的高甲戲雖然源自中國,經過時代的變遷,自成其風格與特色,尤其在台灣文人與樂師的合力創作下,諸多台灣創新的劇本與曲詞,增添了高甲戲的豐富內容與文化特色。

在台灣將高甲稱之為南管戲,算是簡易後的南管,維持南管的音樂曲牌旋律,配以北管鑼鼓,是劇情更為緊湊熱鬧,因此可謂南北交加戲,其維持南戲的唱詞音樂柔美部分,有時也唱南管大曲,大部分曲調都簡短化,例如四空北取自四空管的北調曲牌,慢頭也將南管慢頭修改簡化,雖然使用相似曲牌名稱,其音樂旋律卻不盡相同,尤其台灣早期南管戲正流行之時,據新錦珠南管劇團少東陳廷全所言,當年其劇團聘請南管樂師及鹿港詩人作曲填詞,創作不少台灣特有的高甲曲調。該劇團全盛時期有百餘人,可見當年盛極一時。

     高甲調應用於其他傳統戲曲也很多,例如歌仔戲,布袋戲等,高甲調的演奏方式已經加入了椰胡,也多用笛子取代洞簫,在戲曲上比較"熱管",用琵琶的也是少數了。在高甲戲曲中每首唱曲前都加了一段一樣的前奏,俗稱:士破頭,士ㄚ一X一士工  六一士,在職業的戲團則只用六一士便開始起唱。

   新錦珠戲團是台灣光復初期最早成立的高甲戲團,名為【基隆南管新錦珠劇團】,於民國三十八年,台中縣后里鄉人陳圈出資買下,重新整合並更名為【台中南管新錦珠劇團】,重金禮聘七子戲名師徐松,高甲戲大師王包、王萬福教導身段、科步,另有南管曲師昆明、陳清雲、曾吉、西湖、蔡阿尾走等教唱南管曲及創作新曲。北港詩人黃傳新填詞、改良劇本。訓練新一批演員全省巡迴演出,為台灣職業戲團,全盛時期團員約有百餘人,其演出範圍除了台灣以外,更遍及南洋各國。演出戲碼,含創新改良作品計數十餘齣,為台灣最負盛名的南管戲團。

    陳秀鳳為新錦珠戲團全盛時期的當家名旦,亦為團長陳圈的媳婦,為當年紅及東南亞的戲劇名星,其長女陳錦珠也是以戲團為名,為當今新錦珠重現舞台的新團長。

海水淹來四五分  車鼓調   牽君手紗 (新錦珠演出片段)

南管二絃

瀏覽作者南管文章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