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南管唱
序
清商絃管繞樑韻
唱玉聯珠天外音
南管音樂本具有古樸風味,其幽雅飄逸的音樂特質本來就像詩詞。南管音樂旋律模式以曲牌名稱分類,源取自於宋元詞牌、曲牌,雖然現存的南管散曲多半是通俗詞句,但其曲詞結構模式與其源流與詩詞有不可分的關係。
詩詞的吟詠是自古文人喜愛的抒懷方式,詩詞可謂最優美的短文,可以隨性吟詠,可配樂謳歌;樂府詩是為典型的例子,又如王維的「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林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可以見之。尤其宋詞及元人散曲都是根據其牌子格律而填詞,方便結合音樂吟唱,因此自古寫詩詞的文人多半懂得音律。音樂與詩詞的結合增添彼此的藝術與美感。
台灣文人對吟詩保留著漢音吟詠的古風,各地仍存有詩社,經常舉辦聯吟會等活動。日本有位知名吟詩家河田千春,承襲世代專業吟詩;數年前曾經為尋找唐朝古風吟詩方式,最後在台彎找到,因而與筆者有段同學之緣。台灣吟詩曲調有天籟調、鹿港調、吟詩調、灘音調....等等;多半無定旋律模式自由吟詠,視平仄與讀音而變化旋律,依詩之格律,分平起式與仄起式吟法。換言之是將詩詞之文字讀音旋律化,因此每次吟詠之音階與旋律不盡相同,不同人有不同吟詠旋律與節奏。這樣的吟詠方式在樂器伴奏上是困難的;伴奏者需要深入了解吟詩方式,並在吟詩前以營造氣氛的旋律引導吟詩者的起音音階定位,吟詩中以對應旋律穿插其間,並非以齊奏方式跟隨吟唱者,方能完美結合音樂與詩意境。另一方式是將吟詠旋律固定化,採譜以定調伴奏吟唱,這方式容易使吟詩變成唱歌。
『唐詩宋詞南管唱』將會是別有一番風味,因為古樸雋永的南管樂器及旋律,本來如詩如畫,只因為其冗長的曲子,讓忙碌而急躁的現代人,難以聽得下去,因此南管一直是曲高合寡,僅有極小眾的欣賞人口。若將詩詞譜成南管曲,南曲保有古漢音吟唱方式,而詩詞意境與感情,在南管有多樣的音樂旋律模式(百餘種曲牌)下,可以詮釋得淋漓盡致,音樂性遠比現有吟詩曲調豐富得多。南管唱曲模式也是音樂旋律與語音密切結合,這與吟詩的精神是相融合的。詩詞是精緻美妙的短詞句,曲子不在長,在於美,更親近於現代人的欣賞型態,將會是南管大眾化的良好方法,也是文化整合與創新中一條值得嘗試的路。同時也為未來基礎教育的鄉土教材,提供另一項選擇的來源。
卓聖翔先生對南管曲牌有深入的研究,旅居新加坡其間,與丁馬成先生聯合創作了數百首南管創新曲,由丁馬成先生填詞,卓聖翔先生譜曲,為南管豐富了新內容。近年來在台期間陸續完成【曲牌大全】、【指譜詳析】等重大出版工程,受到海內外南管界的肯定。此次著手將千古傳頌的唐詩宋詞與千年古樂的南管結合,將又是另一項挑戰的開始,可能為南管走出另一條康莊,也為古典文學音樂的完美組合開創新里程。也有可能是重新展現自古以來文學與音樂結合的原貌。
筆者有幸參與這些深具意義的工作,主要在因緣際會中,偶然的相遇與合作。從小對古典文化的熱衷與執著,能獻上綿薄之力與提出淺見,是自己陶醉其中未曾預期的另一項價值。雖然其間中有辛苦的一面,但是每當成果出來時,讚美、鼓勵聲中早已忘卻了過程中的點滴;是為序。
民國八十九年五月 文松 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