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之美  廖錦棟

 


大 綱

前言 一.音樂之美

旋律之美
 四大名譜
  四時景
  梅花操
  八駿馬
  百鳥歸巢
曲韻之美
藝術性
 古樸唱奏
 梨園戲
 樂舞

二.學習之美

 古樸幽雅
 藝術生活化
 琴瑟和鳴
 恬淡清真

 流泉松濤
 孟春初醒
 好時節
 相思梅林

三.絃管生活之美

 專注與放鬆 
 從容與調和
 律動之幽靜
 遼闊與謙沖
 格律與空間
 樸實與單純

四.樂器之美

 琵琶
 三絃
 二絃
 洞簫
 其他樂器

五.結語

 

前言

流傳久遠的南管,在台灣傳統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除了典型南管館閣活動保留著南管特有方式流傳外,其音樂旋律也被其它傳統藝術所採用,如九甲戲、歌仔戲、布袋戲、道教儀式及其他民藝活動等等,廣泛交融、流傳。

南管與北管在音樂色特與表演模式上形成強烈對比,一種是恬靜、幽雅、清越,意境悠遠;另一種是熱鬧、緊湊、活潑,親切通俗;兩者同樣是台灣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

本文就南管的特質,以親身的經歷、觀察,從學習過程、參與館閣、表演活動等等,體會到的南管之美作整理,分別以音樂之美、學習之美、絃管生活之美、樂器之美等概述之。

一.音樂之美

南管音樂旋律風格吸引人之處是:舒緩、幽雅,意境悠遠。若再配以古樸幽靜環境,更能顯出音樂的靜謐、清雅的特質。但是在一般人的感覺中,南管音樂會有如西方古典音樂般曲高合寡、聽不懂的感覺,或覺得曲曲聽來雷同。南管音樂具有深遂的吸引力,多半在學習後,對她有了進一步了解後才會深深著迷。

南管音樂以「和樂」方式演奏,不是和聲協奏,也不是同聲齊奏方式,為特殊的樂器穿插組合;「同音相應謂之韻,異音相從謂之和」,各樂器在樂曲中扮演不同角色,彈撥樂器負責節奏及旋律主音,而簫絃在彈撥的架構下,將音樂旋律完成,填補彈撥所留下的空間。這互動有分有合,相互呼應,首重對樂曲之熟悉與彼此的配合默契,美妙的南管樂,以「滴水不穿」來形容樂器間完美的搭配,到達綿密和諧之境。

音樂之美,以下以旋律、曲韻與藝術性分別說明。

旋律之美

在南管演奏曲中,以『譜』最能表現出音樂之美,尤以意境深遠吸引人;
例如梅花操,
  第一樂章以極慢板之長音表現寒冬將盡,景色由冬轉春之『釀雪爭春』意境,接以五段演繹旋律象徵梅花之五片花瓣。
  第二段轉入行板敘述梅花『臨風妍笑』之容;
  第三段以琵琶特有彈法與三絃對吟,穿插相和,在簫絃的貫穿中,表現出梅花【點水流香】的丰姿。
  第四段與第五段旋律雷同,利用不同的彈撥指法與速度,表現出【聯珠破萼】與,到接近快板的【萬花競放】熱鬧氣氛。

以下摘錄筆者所對四大譜CD之詮釋,提供進一步參考:


琴韻簫聲 ─ 題四大譜

泉流石上響琮琤 風入松林濤浪聲

寒玉絲桐傳古韻 雲和絃管靜中聽

 

吟風雅頌四時景 破臘梅開一樹春

嘶風赤兔英姿展 曲罷歸巢百鳥鳴


 曲意介紹

本集收錄四大名譜,為南管音樂中的精華部分,保留古老的音樂旋律與演奏方式;四曲聯奏全長一小時,以描寫春夏秋冬四季之景色變化的
〔四時景〕為首,在冬雪飛花後進入醞釀梅花開放的初春;描寫梅花丰姿的
〔梅花操〕在萬花競放樂章後,緊接
〔八駿馬〕的出現,表現出駿馬的力與美,再續以
〔百鳥歸巢〕作為最後的結束。全曲意境幽遠,變化豐富,值得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四時景

在四時景中以四時八節八個樂章來敘述四時景色,

第一樂章以極慢板描寫新鶯出谷的立春時節,清幽的山谷傳來新鶯啼聲;

第二樂章以高音旋律來描寫春分時節的悅耳流泉,有高山流水之境;

第三樂章以低音旋律勾畫出立夏時節之清風簌籟的悠閒情境;

第四樂章描寫夏至時節梅雨濯枝,琵琶以高音域彈出清亮旋律,洞簫在此段中以特殊吹法(泛音)來描寫畫眉上架的情境;

第五樂章是暮蟬輕噪的立秋時節,以低音域的慢板起,逐漸進入略為輕快的氣氛

第六樂章是零落飄玉的秋分,並不是以哀傷的氣氛描寫秋景,反而是節奏明快的愉悅情境,可能也是秋收之節吧,到

第七樂章的霜鍾逸響的立冬時景,琵琶更以高音域漸進明快節奏,簫聲吹奏到此樂章,讓人輕輕鬆鬆,又有點興奮之感;

第八章節是急雪飛花的冬至之景,樂曲中更可以看到紛飛的白雪。

  梅花操

第一樂章以由低漸高的簫聲,引出逐漸開明的春意,描寫釀雪爭春的梅花操第一段,意境極美;接以象徵梅花的五個花瓣,有五個主題旋律分別以行板出現;

第二樂章描寫梅花的臨風研笑,又名踏雪吟,一開始的慢板,可以聽到輕輕柔柔地飄來風聲,接著的行板旋律描繪出梅花迎風搖曳的丰姿;

第三樂章描寫梅花點水流香,簫聲以輕點方式配合旋律的輕柔,而琵琶與三絃的對偶演奏模式,是此曲的特色之一;

第四樂章是聯珠破萼,節奏逐漸進入輕快氣氛;最後樂章是萬花競放又名琴韻,將全曲帶向高潮,尤其在最後的段落中更是起伏模式的快板,描寫梅花競放之景。

  八駿馬

八駿馬以八個樂章分別描寫八匹駿馬的不同英姿,開始的馬嘶聲帶出

 龍馬負圖,又名驊騮開道的首章,接以
 麒麟穿隊(騄駬閒遊)
 馳驦驅馳
 黃驃跳澗
 烏騅制電
 赤兔嘶風
 青驄展足
 犧騮卸鞍(白犧歸山)

全曲以雷同旋律模式演意變化,以馬蹄聲作其章節的尾段,在第一、三、四樂章中有象徵馬鞭聲的八度滑音,古譜中標示〔聽絃〕,簫絃與琵琶同時滑向高音而停止,也是特殊之處;另外在漸弱的馬蹄聲中,二絃以挑絃方式象徵馬踢聲;最後樂章中洞簫超高音域的馬嘶聲亦為重要之處;全曲表現駿馬的力勁與風采。

  百鳥歸巢

百鳥歸巢的六個樂章分別是:

 鳳翔阿閣、
 喜鵲穿花、
 鴛鴦戢翼、
 紫燕啣泥、
 流鶯爭樹、
 群鴉投林。

全曲以黃昏意象構築,且變化豐富,曲中洞簫以花舌吹法模擬鳥啼聲,群鴉投林樂章中更以吐音表現歸巢的輕快活潑氣氛,突破簫聲意境表現的範圍,此曲為簫的重要表現曲。

歸巢曲有完美結束,回家之意,據說當年五少芳賢受皇上賞識,欲封官職,他們奏以百鳥歸巢表示辭謝與思歸之意。

曲韻之美

南管音樂另一動人之處在於豐富的情感,和緩的的旋律中有著默默深情,或哀怨動人之處;在曲韻行腔表達中,尤其透過簫聲又是最能傳達情境的樂器,聽來更是感人。以『冬天寒』為例,詞句中表達出的思念之情令人感動,特別是旋律與語言的結合,曲中二次呼叫梅香部分,旋律由低漸高,強化句句叮嚀的牽掛,通俗詞句中因為旋律的轉折,表露深情,扣人心絃。

曲韻之美除了在旋律本身外,更在於音樂與語言或文學的完美結合;尤其閩南語保留有古音之平、上、去、入各分陰陽,計有八個聲調;語言本身已具備有音階,南管曲韻結合了語言聲調,旋律配合語言行腔作韻,演唱中對詞意情境的表達,歌者可以充分發揮;尤其在緩慢的旋律中,曲韻極細膩的表現可比美西方歌劇。

南管中屬於唱曲部分有『指』(套曲)與散曲,其中以不同曲牌來分別旋律模式,
約有一百二十餘種曲牌分類。豐富的曲牌旋律,使曲韻的發揮有豐富而多樣的內容。

筆者第一次欣賞南管音樂後印象深刻,記詩如下:

初聞南管讚精微 悠悠樂聲傳古時 

琵琶清亮聲悅耳 三絃合音入心脾 

簫聲陣陣傳心意 二絃嬝嬝細如絲 

歌聲盡是多情味 又唱感傷斷腸詩

南管音韻傳千年 古典詩文入樂理

吟奏古樂會知己 涵養身心亦得宜

今賞古樂懷古時 耐人品味曲中奇

進入古老的寺廟,馬上被幽雅古典的音樂包圍,彷彿被引領走入時光隧道,回久遠古早的年代…

那晚在台北古蹟保安宮中(咸和樂團),第一次聆賞南管音樂,即被現場音樂的氣氛吸引,引起學習的興致,因為我喜歡這樣的音樂,尤其喜歡樂曲中的意境;對南管音樂的熱愛就在那一夜開始持續加溫…

藝術性

南管近年來在文建會的扶植下,經由不少演藝團體的努力推動與創新演出模式,
已受到社會各界甚至國際性的肯定,也引起世界矚目,得到相當大迴響。有更多的新團隊,投入南管演出與傳承,嘗試以創新模式,結合不同領域,開啟南管古音樂的新生命,就南管藝術性而言,已呈現重要地位。

 古樸唱奏

南管的古樸唱奏分為“上四管”,或加入小型打擊樂器成“十音”,以演奏指、譜做純音樂演奏,或上四管加入演唱者執拍版坐姿歌唱,俗稱“清唱”。近年來演變,唱曲者站立演唱,手執四寶,加上表演姿態,稱為“曲藝”。一般在古樸唱奏上俗稱“洞管”,即是以洞簫為引腔伴字,在琵琶的基礎音架構中,完成整體旋律。

古樸唱奏除了音樂或唱腔的藝術價值外,表演者的投入神情,尤其以南管老先生們的表演,欣賞這一群老先生本身又是另一種藝術之美。

1982年台南南聲社到歐洲巡迴演出,以古樸傳統南管的唱奏方式在法國演出時,
完美的音樂激盪著每個人的心絃;聆聽者如痴如醉,演奏者欲罷不能。節目從晚上十點延續到隔日清晨,被譽為“世界最長的音樂會“,造成歐洲樂壇的轟動。古樸唱奏的藝術價值不言而喻了。

 梨園戲

最完整的南管演出應該是梨園戲,南管散曲、套曲的來源也是戲曲。南管的梨園戲保留有宋朝南戲遺風。
梨園科步細膩柔美,配合品管(以橫笛取代洞簫,升高一度音,或小三度)加上玉噯,在節奏上稍快於一般清唱,音樂配合劇情需要而變化,並利用片段的『譜』來作串場音樂。

梨園戲的藝術價值在於整體性,細膩優美的舞台科步,以劇情故事為主軸,配合南管特有的音樂性,刻劃出古典風味。

 樂舞

雅頌流泉霓裳舞

悠情韶曲芙蓉姿

以樂舞型態演出的首推漢唐樂府的梨園樂舞,以南管音樂為背景,配合蓮步輕移、婀娜多姿的古裝仕女舞蹈,結合了梨園科步,表現出詩詞般的古典藝術,悠然嫻雅,恬淡從容,成功的呈現古代的漢唐風情文藝,開創出南管藝術的新里程。

二.學習之美

經由欣賞後喜歡然後進入這古文化的領域中來,該是學習之美的第一步;接受古老文化的洗禮,能在現今塵囂煙飛世界中,狂心頓歇,得到適時靜心、沉澱,甚至帶來再三迴響。也有人說南管音樂好像是天界的音樂,覺得聽不懂;南管樂雖然離這時代好遠,但就是因為它不流於俗,自有其典雅清越之質,方保留了其存在的價值,更能讓現代人能有全然不同的體會。

 古樸幽雅

學習南管從視譜開始,古老的工尺譜是南管特色之一,直式詞譜方式流傳著古文化在其中,尤其以毛筆書寫的古譜,看起來就存在著其美感與藝術價值,因此古譜是學南管極其重要的部分。

南管樂曲和緩,平穩,有恬靜心神之用,彈奏中可體會其意境之美。曲韻旋律學習過程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初學就能有成就感、滿足感;愈學愈深入時,體會愈深。結合休閒生活中,自練習或與人切磋觀摩,學習南管不僅是一項美好休閒活動,亦能充實精神生活。

 藝術生活化

學習南管可陶醉於音樂與古老文化領域中。豐富的南管音樂,學習過程可以長長久久,但在學習過程中就可體會她的美好,結合於生活中,充實生活,帶來生活中一種淡淡幽雅的清芬,品味恬淡之美及如詩如畫的思古幽情。

享受南管豐富的音樂內涵,她有很"深緣"的吸引力,越學習越令人熱愛;陶醉在典雅古曲中,洗滌心塵,或四處以樂會友,陶然共忘機,是藝術生活化最佳寫照。

 琴瑟和鳴

學習之美更在琴瑟和鳴,不但可以促進夫妻情感,更增進學習樂趣及效果;學習南管的絃友有不少是夫妻檔,夫彈琵琶,妻唱曲;或妻彈琵琶,夫吹簫;一起學習,一起玩樂,感情更佳,也帶給一家氣氛和樂融融。偶而參與南管館閣活動,相邀四處獻唱合奏,彼此鼓勵與肯定,結交忘機之友,學習之樂樂無窮!

 恬淡清真

學習南管對淨化心靈產生一定的作用,是音樂特質、活動模式或是互動關係上所影響。在學習過程中,接觸的絃友多半是涵養豐厚的父執輩,亦師亦友的忘年交,可學習的不僅僅是南管音樂藝術,更值得效法的是待人處世的涵養;每一個南管大師都像一本豐富的活書籍,從中可以吸收學習到諸多人生哲理。

且將個人心情隨筆摘錄一段參考如下:


在華燈初上的台北市裡有幾處寧靜空間,遠離塵囂;例如大龍區一級古蹟保安宮,香火繚繞中,古老的寺廟,古老的音樂,每週五即便是寒冬的夜晚,冰冷的空氣依然散發著悠揚的音樂聲,裊裊地敘述著思慕深情、歷山水月、駿馬奔騰、梅花丰姿… 

靜謐、和諧、融入是南管之美,這樣的意境很難形容,是忘我吧!這樣忘我的情境更甚於國樂或其他戲曲演奏中…

且看近日心情:

 春去春來年歲增高 

 淡名淡利業心漸少

 君問何事重要

 看山、看水、看雲霄 

 訪友、品茗、和琴簫


 流泉松濤

在學習過程中,筆者常利用清晨到居家近郊山上練簫及噯,在練習過程中,感受到音樂與山林融合之美,記錄了這樣的學習之美“春山隨筆”摘錄如下:


 孟春初醒

  樹映朝陽綠滿窗

  枝頭黃雀鬧春光

  清風拂筆案前動

  鳥語聲含細細香

天氣晴和好春光,清晨的山上鳥語花香,感受到濃濃春意,

最近仍然練習著“百鳥歸巢“,今晨練習中,引來群鳥圍觀,

有的加油,有的鼓勵,有的讚美,有的合聲...

還有的啼叫:

春光無限好,才剛出來就要我們歸巢,

不要!不要!

看來此曲已成熟矣!


 好時節

大家都覺得春天最美麗也最怡人,

確實春天帶來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百花爭艷,鳥語花香,天氣舒爽...

記得有首詩這樣寫的: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確實四季都有它的美處,但看心情罷了;

最近開始練習『四時景』的古曲,對春夏秋冬

四時變化的美景描繪,各有其動人的美感:

清風簌籟是立夏,夏至梅雨潤濯枝,

更有畫眉上架啼;暮蟬清噪立秋時,

零露飄玉入秋分,霜鍾逸響立冬臨,

急雪飛花歲冬至,四時八節即成年;

真是美妙人間啊!春天到了!


 相思梅林

今早上山

小徑兩側綠草尖含著露珠

依然是相思花引導

小亭旁的梔花已開得滿樹雪白

我一換氣就感受撲鼻清香

小山峰是我練簫的好地方

相思林下

有個夠高度的樹頭讓我擺譜

很少人到這來

只有一位

笑容可掬的長者

總是那句話:

你的簫聲很好聽...

一對紅嘴黑鵯親密的跳躍枝頭

竹雞啼聲不時此起彼落

還有五色鳥咯咯咯...

彷彿呼應我的簫曲打著節拍

一曲梅花操

我把相思林當成梅花林

閉眼想像梅花丰姿

薰風徐徐意境宛然

離開時露珠依然閃亮草尖

忽然覺得這樣的清晨

好美!


三.絃管生活之美

南管人以「絃友」相稱,彼此以絃管、音樂會友,超脫世俗功利範圍,真誠互動,沒有利害關係,而且多是上了年紀、閱歷豐富的長輩,彼此謙恭有禮,和樂融融。南管人有一種特質,可能因為長久受到南管音樂的薰陶吧,因為南管本身蘊含著深度哲學內涵於其中,筆者將這些哲學內涵歸納於絃管生活之美

 專注與放鬆

專注在當下是『和南管』最基礎需要,雖然其他音樂演奏仍然有此特點,但特別是南管演奏中完全不看譜的習俗,專注之心更甚於其他音樂,尤其多是長曲子,一分心馬上偏離樂章旋律,因此用心當下是各個絃友都有的基礎;在繁忙急躁的當今社會,忙與盲的現代人,這樣的用心當下已然生活中最需要的學習,南管讓我們習慣於活在當下、掌握當下。

專注是最好的放鬆,尤其是忙碌的現代生活中,休閒時專注在絃管活動是身心最好的放鬆,互動之情誼交流、樂曲對心靈的陶冶,都帶給絃管人輕鬆快樂的生活。

在柔美的旋律中,一張張專注、陶醉的神情,其美感不在話下。

 從容與調和

南管音樂節奏上多屬舒緩節奏,有慢七撩,慢三撩,即使是疊拍曲,比較其他音樂,仍然多是和緩之曲,其音樂特質容易引領人到從容不迫之悠閒情境;另就其樂器搭配而言,就音域搭配上,琵琶與三絃有高低音域之互補,洞簫與二絃更有前後之銜接,並就陰陽調和上管與絃互補、彈撥與吹拉調諧;演奏者彼此間的調諧默契,這調和之美感充分將固有『生活哲學』展現於其中。

古人自來有“閒來無事不從容”的生活哲學,南管音樂傳承著這樣的哲學觀,所謂“氣定神閒”,這樣的悠閒情境就是一種美。

萬物有陰陽,古人重調和;樂器間互補的調和,彼此節奏的調和,乃至人際關係的調和、天地萬物的調和,調和的精神內涵使南管音樂嚴密得滴水不穿;如劉鴻溝著【指譜全集】所述:〝四管和如一聲,無愧清客之名矣。〞調和之美擴及演奏與生活中。

 律動之幽靜

『南管音樂靜中聽』,幽靜是南管音樂的另一特質,其幽靜之美不僅止於表現出的音樂旋律本身,更值得深入了解的是參與演奏者在流暢音樂旋律中到達內心的單一與寧靜,美妙的音樂來源不僅是樂曲,而是彈奏者的內心已經一致進入同步的寧靜境界;演奏中的絃友經常陶醉在合奏中,眼睛似閉非閉,陶醉神情自在其中。
筆者曾經幾次看到絃友臉側有蚊子叮咬卻不為所動,可見其入神之境,就像禪師入定一般,難怪南管大師們個個長命百歲。

『聽有絃琴易,聽無絃琴難』,琴絃撥動的音樂旋律容易聽聞,而欣賞絃律所蘊含的意境,與及音樂旋律外的境界更須要用心體會;律動中的音樂有深度寧靜的意涵,律動中的演奏者卻有一顆寧靜的心,律動中的寧靜是美妙的境界,欣賞演奏者與欣賞樂曲同樣美妙。

 遼闊與謙沖

謙沖為懷是高深南管人的特質,詞山曲海說明南管的豐富音樂內涵,南管是值得一生的學習,這境界一如修行,在學習中體會,在體會中學習,熟記於腦中的曲子才能發揮其奧妙之處,一首曲子數十分鐘者比比皆是,這是需要經年累月持續的恆心,雖然學習一段時間即能體會其樂趣與美感,但因為南管豐富的內容將讓人越學越謙卑,謙卑的心亦隨著藝術層次而累進。

因為遼闊所以謙沖,這也許是一種環境薰陶。另外在絃友活動中,拍板、樂器的交接儀式也是一種互敬謙卑的學習。

 格律與空間

白話文的興起詬病古典詩限制了創作空間,因此提倡無格律限制的新詩,然而寫好新詩的作者卻多半是具有古典詩底的人,因為格律雖是限制,也是重要美感的來源,因為平仄及音韻的安排是詩美感的主要條件;南管譜也將一彈一挑,嚴謹地限制琵琶、三絃的指法與節奏,以此來建構旋律骨架,卻為唱曲者及簫絃留下了相當的空間來發揮,旋律在琵琶的節奏與主音架構下,由簫弦來增添旋律的完美。在琵琶點狀骨幹音架構下,簫弦與唱者的歌聲,以線狀旋律來穿插其間,做完美的結合;也就是在琵琶三弦的留白空間中自由發揮。這樣的限制與自由對立關係,其奧妙雷同於修行者的行為受戒律限制,心卻自在悠然。

 樸實與單純

南管音樂建構在簡單又嚴謹的結構上,它少有極高難度的演奏技巧,卻著重在單純的功夫上,在火候上下工夫,琵琶的一點一挑都有學問,簫絃的一個長音都有其內涵,有如書法,啟承轉收,都有其力與美的表現。起如行雲流水,中間纖細如絲,回收豐圓有力;它的難度在於它的單純,體會單純中所能發揮的美感,樸實無華卻能耐人尋味,這需要深刻的體會以及豐富內在的涵養來發現與達成。

結構單純樸實,卻建構出完美的整體藝術是南管特有的美感。

四.樂器之美

南管所使用的樂器,有長遠的歷史背景,至今仍然有不少古老樂器隨著南管被流傳下來,而且還可以演奏出優美音色。日本更保留下來唐製曲項琵琶,及唐尺八等古樂器,與南管琵琶相似。樂器本身就保留著樂種所流傳的久遠年代,從古老樂器的斑駁外表中依稀看得到它經歷的歷史痕跡。

琵琶

橫抱的曲項琵琶是南管的主角,負責樂曲中的節奏與旋律架構,音階由低工至極X,同洞簫的音域,跨越將近三個八度;音色在旋律中以清亮的中高音,顯現音樂的清晰明亮層分,低音用於甲聲時低沉有力,構成樂曲尾聲餘音繞樑。

琵琶音色首重圓潤、傳音,音質講究與簫能和諧共鳴。經過長年累樂的彈奏,琵琶共鳴、音色都會更好,因此各館閣中都有年代久遠的老琵琶為鎮館之寶。

南管琵琶還有另一項特色是題名,在琵琶彎曲的背面題字,例如:藹雲、秋韻、流泉、懷古、抱月等等,或以行書或草書,流暢的字體,襯托出樂器古色古香,且具有文藝氣息。

三弦

三弦樂器以古樸音色為其特點,在日本稱之為三味線,應用於南管樂曲中,以輔助琵琶音色為主,部分演奏曲與琵琶對吟作穿插彈奏,或和音。定音和中線為工,音域低琵琶八度,無品相,彈奏與二弦同著重音感,可靈活表現。

南管三弦音色比一般國樂三弦低沉,音量也較小。它跟隨著琵琶的節奏,使彈撥音域更渾厚,與琵琶聲有低音共鳴之感,也讓南管音樂更顯古樸風味。

南管三弦以橫式彈奏,在琴弦轉軸處以一支腳架支撐,指彈奏者可充分放鬆,不用支撐琴身重量,充分顯現南管悠閒特質。

二弦

南管二弦雖看似胡琴,同屬擦絃樂器,卻有相當講究的規格要求,琴柱採用十三節之竹,含竹首的琴柱可賞竹節之美,琴筒取材林投樹幹,因其輕質堅硬之性,共鳴效果極佳。琴弦與一般胡琴不同,採絲弦之柔和音色。在弓法上也有特別規則,內弦只拉不推,外弦空弦只推不拉,筆者認為此規則有利於音準之控制,因為擦絃樂器,推拉弓有音準之差,尤其琴弦張力不是很高時,特別是絲弦張力遠低於鋼弦,規範弓法對音準之控制有利。

在南管演奏中,二弦與洞簫同屬弦律的連貫圓融角色,尤其緊隨簫聲,更留尾韻在簫之後,使旋律更豐圓。

 

洞簫

簫的起源極早,在東周列國誌中有篇簫的典故:『簫史弄玉』,記載簫是伏羲氏所創,當時是為多管無底排簫,後經改良成單支之尺八簫,節錄如下:

 

昔伏義氏,編竹為簫,其形參差,以象鳳翼,其聲和美,以象鳳鳴。

大者謂之『雅簫』,編二十三管,長尺有四寸;小者謂之『頌簫』,編十六管,長尺有二寸。總謂之簫管。

其無底者,謂之『洞簫』。

 

其後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豁,製為笛,橫七孔,吹之,亦象鳳鳴,其形甚簡。

後人厭簫管之繁,專用一管而豎吹之。又以長者名簫,短者名管。今之簫,非古之簫矣。」

穆公曰:「卿吹簫,何以能致珍禽也?」

史又對曰:「簫製雖減,其聲不變,作者以象鳳鳴,鳳乃百鳥之王,故皆聞鳳聲而翔集也。昔舜作簫韻之樂,鳳凰應聲而來儀。鳳且可致,況他鳥乎?」

 

南管簫素有鳳簫之稱,可能也因此文而來,南管簫與唐製尺八簫一樣規格,採唐尺一尺八吋長之竹才,須是十目九節,古人云:三目鳳眼,五目開音,一目兩孔,直達雲霄。

南管簫一目兩孔的規格考量在吹奏時人體持簫之自然順暢,使手指能靈活律動,若往上下移位,將產生按孔手指須誇越竹節,造成演奏之阻礙。也因為此規格之限制,一支合音律且合規格的簫就很珍貴了,況且簫又能賞竹之雅。

 

玆摘錄筆者採竹製簫記詩如下:

 

十目九節尺八簫

採自雲山千里遙

鳳眼開音分山口

吟風一曲仙樂飄

 

鳳簫尺八聲嗚嗚

低語訴情若所思

高亮婉轉繞樑舞

傳心十指一氣呼

 

簫之吹口有尖嘴(雞嘴)、半圓嘴(鴨嘴)之分,南管簫多採尖嘴,因為其簫音純淨,半圓嘴音色含吹氣諧音,有空靈之感,為有甚者,日本尺八簫採更大半圓吹嘴,並鑲有牛角,除氣聲更強外,可有俯仰變化音階之利。

洞簫在南管中屬於活化樂曲的角色,負責引腔度曲,在簫法的『引、搨、站、扎、貫』中表現出旋律之音樂情感,因此簫在南管樂中屬靈魂角色,故有『傳心之器』之名。持簫吹奏時手臂微張,象鳳雙翼;挺胸吞吐,氣納丹田,簫韻繞樑,更有修練心神之效。

其他樂器

在南管音樂中還有很多樂器,都是雅致小巧型。例如玉噯,是一種小型嗩吶,用在梨園戲曲中或『和噯指』時的主角;以輕柔表現出吟訴之美見長。另外是歌者所執之拍板,如漢相和歌中『執節者歌』。在樂曲中主司節拍,與上四管並列為五,(一竹之簫、二弦之二弦、三弦之三弦、四弦之琵琶、五木之拍板)可見其重要地位。

其他還有品簫(竹笛)應用於品管或戲曲中,表現如崑曲般效果;下四管(雙音、叫鑼、響盞、四寶)是十音合奏的打擊樂器,配以裝飾華麗的結繩,小巧可愛。十音合奏時,多用以表現慶典活動輕快活潑的熱鬧氣氛。

 

五.結語

南管之美罄竹難書,且南管所帶給人的感覺因每個人的主觀而有所不同,對南管之美的體會,以親身學習經歷過程更能深入感受;在匆忙的現代生活中,南管是個最佳恬靜身心的所在,讓絃管生活融入於日常之中,體會學習之美,絃管生活之美,在思古幽情中,陶醉於音樂曲韻,做個知音的人,美不勝收。

筆者謹以個人所學所聞作初步歸納整理,為野人獻曝之精神,提出個人心得供參考,漏失繆誤之處在所難免,還望識者指正。

                   一九九九年十月 寫於台北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