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結論

洞簫對南管音樂的影響,除了在音律上,因為與琵琶間折衷融合而產生了獨特的南管音律結構外,更進一步的,因為洞簫樂器的特性,在實際吹奏中,由南管琵琶譜所為洞簫留下的空間,讓簫的靈活技法貫穿成完整的旋律,是南管音樂所呈現出的獨特之處。這樣的旋律特色也就關鍵於簫的發揮,洞簫音孔結構與指法的靈活運用。因此更證明了簫藝在南管音樂方面的重要性。未來在簫藝人才的培養上,希望能受到進一步重視,更加強培訓,以期在南管音樂的演奏水平上,能有更進一步之突破。

在音色特質上,南管洞簫的v型吹口方式,使得音質純淨,更形成其靜謐幽雅之質;再加上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古有“雅訟”之名,更讓南管音樂有“千載清音”之譽。南管音樂特質與洞簫之密切關連性,讓簫有寬闊空間發揮,簫在南管音樂中可謂如魚得水,締造“簫韻之華”。

南樂的音律關鍵在簫與琵琶,尤其古法製樂器多以樣板尺寸做參考,琵琶在品相距離上好掌握,不同材質只會有音色不同,音律不影響;簫者不同,每支簫竹各異,其內徑、長度、音孔大小等等都對音律有所影響,製作者多半不熟簫技或音律,因此傳統在音準掌握上參差不齊,南樂合奏的水平也因而存在著變數。

竹簫難掌握一致性音律,因竹材的差異性變數多,在木簫上較能得到量產的一致性音律品質,木簫音色上與竹簫雖有差異,據筆者經驗,若採硬質烏木與高密度老竹比較,同樣開以v形吹口,音色已相當接近。樂器製造商若能以木簫量產,對南管的普及,音律的標準化有幫助,也讓學習者有標準可依循。

兩岸南樂在音律上有基準音高的差異,在洞管音高上,台灣高西樂標準有50音分,大陸則合西樂標準律;戲曲的品管方面,台灣則低大陸50音分;基本律制的差異,見仁見智;筆者認為傳統音樂能保留其傳統風味很重要,因此在洞管唱奏中,可維持傳統音律模式;若在戲曲中,為考慮其它樂器的加入,則以標準律制模式;這也是另一種折衷。筆者在“串門南樂團”的表演也以此模式定音,戲曲中即可加入洋琴、大阮、曲笛、中胡、南胡等國樂樂器,以利增寬音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