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製作
製簫樂趣無窮,每支簫的完成,都充滿喜悅。雖然製作過程經常是費盡苦心,尤其對新領域的嘗試,充滿挑戰性,突破面臨的問題與困難,就好像越過對自己的考驗難關,困難過程的突破,完成的樂趣更深刻。
巨簫完成後過一段時間公務上的忙碌,由於公司搬遷至新大樓,系統的規劃與拆遷工作,也經歷一段時間的辛苦過程,新址有舒適與寬敞的環境,還有間容納五十人的會議室,有很好的殘響效果,很適合吹簫,有機會將錄製一些簫聲,會有很好效果。
清明返鄉時帶回的一支竹才,是竹場受訂購作轎竿剩餘的材料,只有一支,竹頭還不錯,買回來留了很久,最近看到跟部出現蛀粉,不得不找時間處理了。
這支直徑約四公分的竹才,作成簫恐怕又要有人幫忙按孔,在實用性上覺得很難派上用場,因此構思如何能一人吹奏。有鑒於新竹簫友米先生做過彎管的經驗,思考彎管或加一小彎管吹嘴兩種方向,考慮到加小彎管吹嘴有如西洋樂器,不成簫了,乃決定彎曲處理。
彎曲的處理卻是需要花點心思,主要是彎度的處理方式與彎曲的角度,在音色上是否影響洞簫性能,這確實經歷過改進與實驗的過程。主要是在持簫上的方便性與共鳴效果的追求,彎管改了又改,後來才滿意完成。
彎曲的部分最後以七段環節銜接成彎曲曲線,並作內徑處理,重點在其銜接上的內徑維持與平順,以利聲波的傳遞,其彎曲平順度影響低八度的效果,需要圓滑曲線才能維持原來效果。
在音孔設計上,為了便於手指的靈活性與持簫的人體舒適度,下手音孔用到拇指按第四孔,總共開了七個音孔,四個出音孔。
初完成的音高是筒音bE,後來修改到標準d,以利普遍用途,在持簫上也舒適些,全長由四尺一寸,到完成後的三尺九寸。完成後趕緊請內人彈一曲鳳簫配一段,在實用上還算能輕鬆駕馭,效果令人相當滿意。
能一人吹奏的大簫,完成後覺得愛不釋手,一方面整體造型具有相當特色,尤其在彎曲段的決定,我採比較短的方式,整體造型維持洞簫的主體性,將進一步實驗更短彎管,甚至稍微在吹嘴轉向的三尺上下簫管,更豐富洞簫的音域範圍與實用價值。 完成於 2001/8/17清晨
接續四尺長簫的完成,將今年初所採最後一支,一直考慮中未動手的大型竹才,再製成彎曲管簫,這支完成後有三尺長,筒音F,比初完成的彎管簫小了一些,並將彎管部分縮短,以五環接成,彎曲角度略大些。
這支彎管簫因為竹才厚度及硬度都很高,是親自所採,音色相當結實,開孔維持八孔簫指法,只是將音孔位置盡量配合手指舒適範圍,試吹起來簫音相當迷人。
喜歡低音的簫,主要是低音簫在音色上比較能接近內心,尤其可以很近距離接觸,再怎麼吹都不會擾人,找個機會錄幾曲這樣的簫聲讓大家參考,我之所以喜愛的原因,也許會感染大家呢!完成於 2001/8/19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