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熱愛的台灣古調  廖錦棟

--- 赴北京政協大會堂表演特刊介紹文

在台灣傳統音樂文化中,傳唱久遠的古老曲調,我稱之為〔台灣古調〕,並以此名建立專屬網站推廣,包含各種傳統音樂與唱腔的範圍。例如:南管、北管、吟詩、歌仔調、相褒歌、祭典音樂等。

 因為耳濡目染的關係,這些台灣古調對我來說,有一份特殊的情感,讓我從小就熱愛與學習﹔感謝很多的機緣,使我可以對廣泛的台灣古調建立了些基礎。有感於時代的變遷下,這些曲調逐漸被冷落。在不被重視的環境下,老一輩逐漸凋零後,眼看不少傳統文化就要在我們這一代消失了。有個心願於是在心裡浮現:散播傳統音樂與吟唱之美。利用機會,不管演出活動或藉由網路的影響力,將我的學習心得分享出來﹔錄製各種曲調的演奏作品,提拱免費下載,特別是讓年輕的族群,在鄉土教學的資料搜尋下,有系統了解台灣古調之美,由欣賞再進一步喜歡而學習。也舉辦講座表式演與教學、出版有台灣古調系列CD(南管簫指,南管四大譜、漢樂八音、月琴彈唱等)義賣,為這項文化的傳承盡些心力。

 網站從2001年初建構開始,很快的被遴選為認識台灣的推薦音樂網站之一,並於今(2003)年受陸委會請求授權使用,用於介紹給海外華人的重要文化網站。最近以來我又致力於月琴彈唱表演,幾次在茶會的演出與社區表演,也都獲得迴響。這些都讓我一再覺得走這一條路的肯定與踏實,過程中的辛苦便拋諸腦後。

 古老語言與唱腔旋律的關係

語言內涵著豐富的文化,我一直很慶幸自己生長在古老語系的閩南語環境,尤其能在這些曲調式微之前得以接觸與學習。閩南語具有古音的八聲(清濁之平上去入)音韻,它又分別有用於一般白話的語音,與唸文吟詩專用的“文讀“漢音體系。因此閩南語具備了豐富的聲調,與音樂旋律結合起來,不但吟唱聲韻字義清楚,其音韻與旋律結合之美,更完美保留古風韻味。

 歌仔調與相褒歌

歌仔調與相褒歌都是反映生活與環境的歌聲,雖然它淺白與通俗,也許不受文人或上流社會所重視。但在我所學習與接觸的感想,它有很貼近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它的韻味有滄桑之感與質樸之美。

 源發自生活於這片土地,具有鄉土的親切感,也充分顯現出時代歷程與本土文化。我認為歌仔調與相褒歌都是令人陶醉的詩歌。

 歌仔調的範圍廣泛,由早期民歌到發展成歌仔戲的各式曲調。特別是不固定旋律的活性曲調,例如﹔恆春調(陳達的思想起)、走唱江湖的江湖調、雜唸調、七字調等等。這些都是問字取音的活韻旋律,充分結合了唱詞與旋律,不但情感豐富,且曲韻優美,歌者可以說是該曲的編曲者,同樣唱詞由不同人唱出,旋律都獨具特色。每人都可詮釋出自己的情感與風格。

 歌仔調的伴奏模式,有簡單的月琴,或加上大廣弦,或加入各式管絃與打擊樂器做伴奏。雖然其樂器音域範圍不是很寬廣,但呈現出典型民族風味。

 相褒歌是徒歌型態,以最原始的山歌吟唱方式,在茶山或農田工作中的即興對唱,充分顯現出先民樂在工作中的情趣。

 這回有幸受邀在北京的彈唱表演,我分別以下列幾首各具典型的曲調與大家分享

古調台灣情(江湖調)  詞 廖錦棟
咱這台灣古調 流傳是真正久 不過現在欲聽 是無隨便有
小弟自小 就真興趣 學習咱老輩 的好功夫

工商社會 大家是真無閒 難得放鬆 幾分鐘
請您靜靜聽我來慢慢唱 包您歡喜 好心情

長輩來聽歌 慢慢會回想起 青春懷念 當年少年時
少年的聽歌 嘛會來品味 台灣優美的歌詩

台灣是寶島 萬項是真正好 好山好水啊 好遊賞
水菓好吃 是人誇讚 四季的氣候 也真調和

咱住台灣 的所在 蓬萊仙島通人知
咱勤儉骨力又海派 前後唐山過海 對這來

思想起(恆春調)  詞 陳達
思想起 祖先堅心過台灣
也不知台灣 生做什麼款
思想起 海水蓋深 都來反烏
在海山浮萍 心甘苦 
思想起 烏水欲過幾層 心甲頂
遇著風颱與大湧
有的抬頭 看天頂
有的在想 來心凝

思想起 神明保抵佑祖先來
海底千萬不通你來做風颱
台灣後來好所在
經過三百年後人皆知
思想起 欲來台灣開墾
將來度子與度孫
欲給子孫好吃睏
祖先給後世好議論

茶歌  詞 廖錦棟
相褒歌
手提茶簍繫半腰 欲往茶山採茶葉
身軀若濕怕人笑 若無艱苦錢不到
採茶工作真辛苦 背脊向天面向土
透早就行山頂路 天光去到日晚烏
茶若在採想歹命 茶若採透就不驚
下回頭家再來請 包袱捲起也是跟他行
吟詩調
好茶出產在茶山 青翠茶園一排排
阿娘挽茶若像驚人看 頭巾包甲滿滿滿
七字調
茶山風景真正水 挽茶姑娘真可愛
清香茶湯飲落嘴 甘甜口味兩相隨
江湖調
茗閒逸趣怡清澹  杯裡味來苦帶甘
邀飲知音三五友  天南地北古今談 

好茶製造要內行 品種與氣候無相同
精心烘焙下苦工 代代相傳做茶人

茶對健康有幫助 油腥吃多伊會清血路
茶中滋味甘帶苦 就親像咱人生的路途

來唸茶歌乎恁聽 也唱出挽茶的心聲
茶山文化一件件  流傳咱台灣好茶名

菊開二度 台南古韻

更深思來寒夜夢 誤阮青春一場空
萬里青雲晴朗朗 月照樓台夜色濛

吟詩是我心內事 姻緣月老幫催排
菊花若開第二次 小姐欲將我配奴才

我的心中也愛愛 若說又怕別人知
來去花園看仔細 有開沒開才會知

翠雲行到花園內 花園菊花開密密
小姐若之真歡喜 趕緊鏽樓報伊知 

吟詩

據說台灣的吟詩是保留漢唐古風的吟詩方式。台灣有很多詩社、吟社等民間社團,文人聚集從事古典詩創作研究與詩詞吟唱推廣。因為台灣的文讀漢音對詩詞的吟唱及讀文,其音韻及平仄完全吻合古詩文韻體,因此在吟詩上得以保留了古風。

 台灣的古風吟唱保留在民間的詩社吟社,並不在一般教學體系中,只有少數學院的學者從事研究與推廣,這是很可惜的現象。而台灣的漢學私塾制度,年代久遠,即使日據時代的殖民統治下,受禁止的漢文教學依然暗中進行,老一輩稱當時的私塾教學為“暗學仔“,因為暗中教學,也是利用夜間教學,傳習四書五經等經典與詩文,其中唸文與吟誦即用漢音體系,因此民間有著一脈薪傳的延續性。

 我所學習的吟詩老師,主要是灘音調的原創者李春榮老先生,現年近九十高齡,依然執教,精神令人感佩。他自幼熏習漢學, 號“半曉齋主人”,自謙只懂半曉,他的吟詩韻味相當具有音樂性與美感,嗓音渾厚有勁,是台灣吟詩的典範之一。有幸我能親他學習,當時同窗還有遠從日本而來的世代吟詩專家河田千春女士,她為尋唐風吟詩而跑遍大陸各省,卻在台灣找到,很努力的學習灘音調的吟詩方式,並呈現在歸國後的演唱會中。

 吟詩通常是沒有樂器伴奏下的吟唱,經由漢音朗誦原文後而吟唱,即興發揮詩情意境,它的旋律可能每次都不同。但吟出的旋律與詩句的音韻多半具有相對原則,這相對原則是平仄的相對音高與吟誦的收放關係。

對於傳統吟詩情境的發揮,我的經驗是以洞簫伴奏最適當,曾經伴奏李春榮老師吟唱,還有全國吟師大賽為參賽學生伴奏,成功的獲得一及三名。簫確實能讓詩情更入意境中。

 吟詩的簫伴奏是即興的發揮,沒有吟詩與音樂的基礎無法完美配合,我一直苦於無法配合自己的吟詩配自己的簫聲,為了解決無法一人吹簫兼吟詩的問題,我開創一條新的路線,以月琴來伴奏我的吟詩,也發現它可以表現濃厚的情感與滄桑風味,特別是月琴彈唱的感染力很強,幾次成功的經驗讓我更具信心,這回準備了古詩十九首之一,以我的新風格請大家指教。

  古詩十九首   灘音調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南管曲

南管曲是優雅舒緩的唱曲模式,有上四管絲竹樂器伴奏,執節者歌,歌者手執拍版唱曲,是沿襲久遠的歌唱方式。在台灣民間,以“唸歌唱曲“來分別歌與曲的差異,歌是用唸的,因為它多半是一字一音的旋律模式,歌詞聽來清楚了然。曲是用唱的,因為它需要更細膩的唱韻功夫,它是一字多音,緩慢而拉長,一個字被擴大了長度,繞樑三日後才收音。講究行腔做韻的唱工。

 南管唱曲內容不容易聽懂,尤其沒學過的人,根本聽不出唱些什麼﹔但它就好像西方的歌劇,講究韻味與細膩度。經由唱詞的提示來欣賞它的優美與藝術。

 南管曲的節目由林素梅小姐演唱,卓聖翔先生的創作南管曲,以詩詞譜上南管曲牌,唱出古老風味,也是開創一番新的領域。

 結語

時代雖然在演進,工商乃至資訊社會的當今,這些古老的曲調是不合乎這時代需要嗎?是否是該淘汰的不合時宜的東西?我認為答案正好相反。因為快速的生活步調,疏離的人際關係,功利的社會其實是很需要心靈的淨化與安頓。在壓力與緊張的工作生活下,容易被流行的炫麗耀眼五光十色所吸引,然而古老的曲韻與音樂是心靈充電的來源,不管欣賞或學習,正是這時代的人需要的精神食糧。 

學習、了解傳統之特色,發現它的美感與情感,我認為其藝術性與美學上值得進一步探討。就我所學習的傳統吟唱,,包括歌仔調、吟詩、南管等唱腔藝術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唱詞與音樂旋律(曲韻)的完美結合關係。而詮釋的方式還可以根據他的原有精神與美感,進一步嘗試適合現代人的時代感與平易接受的方式,為傳統的發展找到延續之路。  文松寫於台北2003/12/8

 

作者簡介

 

回前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