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松 |
|
頭銜: 論壇壇主
級別: 義工
來自: 蓬萊竹山
總發帖數: 2791 篇
註冊日期: 2005/10/17
|
|
訊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OICQ 郵件 複製 引用 回覆
|
製簫原理體會一步一步來,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例如製笛子有成果了,實驗大笛,超大灣管笛,就會發現更深入了其範圍與細節.
製簫體驗也一樣,標準管,粗管,細管,不同調性長度,竹材厚度,這些變數差異在哪裡?
需要實驗,印證自己體會的原理的正確度到哪裡.甚至吹口差異的變化與影響在哪.
我為何需要製作八尺八巨簫?七寸小簫?不是耍噱頭,或好玩而已?我也是在印證所掌控
的原理的範圍,實踐與實驗.體驗更全盤更完整技術掌控範圍.
發現了奇怪問題,可以比對更多實驗來發現結果,每根簫竹材都是各案,沒人能準確簡易
的告訴你問題所在,須就各案分析,理想是有立體掃描機器,將材料數據完全輸入電腦,
然後空間模擬,這在設計音樂廳的建築音響模擬器已經很成熟協助設計,不過真正實驗
還是需要建構等比例縮小建築模型來實際量測.
要走向學理與實踐之路,需要科學研究精神與毅力,例如愛迪生發明電燈,要找到什麼是理想
材質?實驗出不理想的就會找到理想的在哪裡,要的是那驗證的精神毅力,與大家共勉!
 千奇時尚不動心
獨愛閒情呵竹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