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銜: 論壇壇主
級別: 義工
來自: 蓬萊竹山
總發帖數: 2791 篇
註冊日期: 2005/10/17
|
|
訊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OICQ 郵件 複製 引用 回覆
|
語言是文化基礎,歷史淵遠留長,演變也音地域而差異
看來多種體系的漢音文化是不可能統一的.
方言體系是維持古漢音的原則,但地域的差異,就會聽不懂.
而統一化了的普通話,卻遠離漢音結構,真是兩難啊!
記得我與緬甸籍的旅法學者交流時,他吟一首我很熟悉的"人面桃花",
他的吟詩方式是我所熟悉的模式,但是用不同語言,(潮州或廣東的方言體系),
聽不懂意思,但韻味雷同.
在聲韻上也不同,以[夜雨寄北]為例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溪窗燭
却話巴山夜雨時
用普通話唸起來,聲韻就不協韻,用閩南漢音唸起來,音韻就很美.
而普通話的燭音,這入聲字也變平聲了.
我對漢音的最早接觸是小時後聽廣播"布袋戲",戲文中經常聽到與一般台灣話不同的文讀漢音,還有喪葬時的祭文,與齋功法事上的吟頌經文;道地的漢音讀文,聽起來就是很有韻味,漸而喜歡而去參加漢學詩詞班,這在台灣已經不普遍,學校都用普通話是學不到的,以前的漢學校是為了躲避官方查禁(日據時代),都在夜間開課,俗稱"暗學仔",類似私塾方式教導,我沒那麼老,呵呵...算是參加末代私塾,與漢學老師學習,也為他的吟詩配簫.我吟詩老師今年已逾八十高齡,仍然有很多人跟著他學習,不少是學校的老師,跟隨十數年還持續中,我這不認真學生,學了幾年就偷懶了,因此半桶水在此亂搖晃... :)
千奇時尚不動心
獨愛閒情呵竹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