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信息
作 者 資 料
作 者 主 頁
作 者 郵 件
我 要 收 藏
打 包 下 載
發 表 主 題
 >> 廖錦棟的簫古調世界『 簫竹工藝 』一点心得

一点心得

(這條文章已經被閱讀了 8544  次) 時間:2005年11月27日 14:57:17 來源:由肅

这几天有些收获,刚好今天休息,我想谈谈关于调整内膛和调整指孔的关系。
箫的制作,有这么两种方式进行着,一是先开好指孔,通过打磨内膛调整声音;另一种是先磨好内膛,再通过开挖指孔来调整声音,我对二者有着不同的认识。
我当过17年兵,每年都打几次枪,打枪的时候,一般是调整枪的准星和缺口去瞄靶子,这样容易命中,这有点像第二种,先磨好内膛再调整指孔。 假如我们把枪固定死,那么准星和缺口就固定了,此时我们要是移动靶子去对准枪,让子弹去命中靶子,是不是很难?这就像第一种,先开好指孔再磨内膛,难度应该大多了。
而实际的制作过程则是和打移动靶差不多,靶要不断运动,准星和缺口也要不断移动。最好是先把内膛磨好(越理想越好),就等于是打固定靶,容易了。
先把内膛磨到理想状态我想是不大可能的,制作的最后阶段,总是内膛、指孔、吹口三者都要反复不断的打磨,所以一只好箫的制成,最终还要取决于制作师的吹奏水平。如果要批量生产文松老师的这种箫,我看短期内是不大现实的,尤其是那些开厂的制作师,吹奏水平不高,又谈何容易?

梅溪 發表於: 2005年11月28日 17:06:02
好文,頂一下!
 頂部
逍遙竹郎 發表於: 2005年11月29日 00:14:12
樓主的製簫射擊比喻是不對的,真正的槍射擊法是人槍一体的。
 頂部
風笑簫 發表於: 2005年11月29日 01:08:55


逍遙竹郎2005年11月29日 00:14:12 說道:
樓主的製簫射擊比喻是不對的,真正的槍射擊法是人槍一体的。



對﹗真正的簫法也是人簫一體。
 頂部
李儒 發表於: 2005年11月29日 01:58:22
我想,如果固定了枪,打一枪,看看弹着点,然后把靶子移过去;再打一枪,又把靶子移更准确些,最后一定能非常准确地命中靶心。而端着枪去打,可能每一次都差不多,但也可能永远也打不中靶心的。最好就是先瞄准射击,打个差不多,然后把枪固定,移动一下靶子。文松老师应该就是这样制箫的吧?
 頂部
由肅 發表於: 2005年11月29日 22:52:41
哈哈,要达到人枪一体的境界,那便是神枪手了,我的战友中打了十几年枪的,还有常常打光头的,哪能个个神枪手?
玩箫要达到人箫一体也是同理,非大师级人物不可,大概文松老师应该是可以了,我个人感觉自己差远了。
我做箫的经验是先开好指孔再调内膛要难很多,我在这样的过程中失误大得多,常常报废,因为内膛要掌握其形状实在是困难得多。文松老师有两句话我深有体会,一句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句是牵一发动全身。我在打磨内膛时,往往因小小的失误导致找不到感觉,前功尽弃,一支好端端的材料就废了,心里甭说多难受了。
 頂部
wushimang 發表於: 2005年11月29日 23:27:49
连佳音做箫,开好指孔后调音时也会再稍微打磨内径以调整八度音(指孔内倾角调校不了时)和音色(感觉更偏重于吹奏时的强弱性能,所以佳音箫通常比较声大?)。只不过一不太讲究、二全凭感觉。
即使从理论上说,开指孔前调好的内径,也只对筒音及其泛音有效,开指孔后又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偏移。
最近做了些实验,小口径椭圆形扁管似乎比较容易得到共鸣音色,不过层次仍不够丰富。
 頂部
文松 發表於: 2005年11月30日 09:32:40
感謝由肅兄熱心分享,從您的幾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是踏實力行中的心得!

談到製簫與射擊的比喻,我無法感受到彼此貼近的感覺,可能是我一直是以習慣研發技術的工作
方式來製簫吧!內徑與槍膛的比喻我認為有些差異,槍膛導引子彈的發射軌跡,但沒像簫管
這麼多重聲波的複合效果。簡化了簫管的聲波動作,也會簡化了製作的控管因素。

製簫的完美里程其實是可以不斷深入的,我認為其完美度與精密度,達到人簫一體的應用,其
契合度也有不同程度的體驗,最近我比較少用論述來分享製簫,因為一般人沒體會到那裡,說
了好像故弄玄虛,或自吹自擂.我開始選擇沉默,以當面的簫聲,分享可以近距離交流的朋友.

看到由肅兄的心得分享,讓我想再提一點看法:
製簫與吹奏是並駕齊驅的發展,特別是到越深入的契合度時,錙銖必較的精密度,需透過吹
奏上的深度檢驗,例如不同音階的靈敏度、操控濃淡或張力的靈敏度與流暢度等等。。

製作流程中的掌握,需要整體性的考慮,選材料定目標有決定性的影響,流程中的互動關係,
例如內徑處理與音孔位置,都有互動關係,吹口管尾也一樣,這都需要一起思考進來的定數
或變數,然後做最後的決定以什麼做定數,來調可以變的範圍。

吹到什麼 程 度頂多能做到類似品質,用麼樣的簫發能揮到什麼樣水平。吹簫不一定要會做
簫,但做簫不能不會吹簫,尤其是檢驗性能的能力,就好像失明的人無法開車雷同。

因此吹簫的人簫一體境界,是製簫者的基礎,有此基礎後才能明確方向,慢慢克服困難達到
目標(能否到達還需要掌握原理與方法),才有可能人簫一體製簫結果。

一把優異性能好簫也有可能被評定為音不準,因為應用的方法錯誤。一把中下等的簫也有可
能被奉為寶貝,因為能檢驗與操作的範圍就在那範圍內,當然會覺得那是理想。

說這麼多還是很抽象,最具體就是當面吹簫,比較細節性能與應用範圍,因此說還是白說!
僅提供能體會的參考參考!
 頂部
由肅 發表於: 2005年11月30日 23:03:55
老师讲的我也能明白,但是实际操作过程是很难的,特别是需要坚实的吹奏功底作为基础,还要有制作上的基本功,比如说选材加工,打磨内膛、吹孔和指孔,我在制作中遇到的问题是磨内膛特别没把握,只能靠眼睛去瞄,然后试吹,凭经验判断问题在哪里,再磨,太难了!又容易失误!而吹孔和指孔的打磨却容易得多,一般不会出错。
不过我认为,好箫毕竟是好箫,不会像老师说的因为个别错误的吹奏方法而当作烂箫,那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作为结论的。
 頂部
文松 發表於: 2005年12月01日 09:35:01
累積經驗越深後,能掌控的範圍越廣,失敗的機率也就低了!
 頂部
李儒 發表於: 2005年12月15日 00:59:52


由肅2005年11月30日 23:03:55 說道:
老师讲的我也能明白,但是实际操作过程是很难的,特别是需要坚实的吹奏功底作为基础,还要有制作上的基本功,比如说选材加工,打磨内膛、吹孔和指孔,我在制作中遇到的问题是磨内膛特别没把握,只能靠眼睛去瞄,然后试吹,凭经验判断问题在哪里,再磨,太难了!又容易失误!而吹孔和指孔的打磨却容易得多,一般不会出错。
不过我认为,好箫毕竟是好箫,不会像老师说的因为个别错误的吹奏方法而当作烂箫,那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作为结论的。

靠眼睛去瞄磨不好内膛的,应该自己设计一种可控的磨膛工具。分享一下试验心得:我们自己设计了一个,很简单,但是很精准,磨到哪里,磨了多少,都是数据化可记录可掌控的。比眼瞄手感先进了很多。最难的是对于声波共鸣原理的寻找。如果不知道为什么会强烈共鸣,不知道为什么又导致声音喑哑,无论怎么尝试也没有任何成绩的。我们不用手磨,用旋转的微型砂轮来磨,这样可以快速掌握使音变高变低的方法。接下一步是改变加工参数,然后进一步获得细微的变化规律。华音的艺眸老师本身就是声学科学家,他通过这些试验得到的粗规律汇总,然后从理论上去证实,并用得到的理论事实作为基础继续推导出其他结论。就是这样试验结果与理论推演交错,互相印证前进,获得比较具体的操作原理和方法。
 頂部
文松 發表於: 2005年12月15日 09:21:44
华音的艺眸老师可有作品完成?
有沒試吹簫聲可聽聽?
 頂部
李儒 發表於: 2005年12月15日 14:22:48
回文松前辈:
我老师目前正在集中一点可怜的业余时间和空余精力研究共鸣式中国笛。他有三支成品共鸣笛,一支E调玻璃钢笛,一支降B调玉笛,还有一支小口径类琴箫尺寸的大G调低音竹笛。他一直不肯将录音上传,解释说专业笛箫这一块的争论太多,压力太大,丧失业余爱好的轻松自由。目前他也做一些箫音的试验,但是没有集中精力。他比较憎恨大陆笛子的高价,目前的理想是研究出更高技术含量的中国笛,低价销售,将中国笛的价格下降到爱好者能够轻松承担的价位,让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播。他在一些理论推演上还没有成功,所以认为这些技术还不扎实稳定,仍然有被推翻的可能。一旦他获得理论上的支持,首先就把成品寄给您看。目前您能够在变化无端的管子上做出各调的共鸣箫,他还不行,对您非常景仰。笛的共鸣比箫难些,因为笛短,可变化的余地少,还加上笛膜改变了气压。不过原理是一样的,他说笛子出来,马上做箫送与您检验。有不敬怠慢之处,望前辈多多见谅。
 頂部
老慚 發表於: 2005年12月15日 20:00:55
-------最难的是对于声波共鸣原理的寻找。如果不知道为什么会强烈共鸣,不知道为什么又导致声音喑哑,无论怎么尝试也没有任何成绩的。--------
李儒兄弟:
1.你有沒接觸過塤?還有我說的"竹吟",它們的發音原理?
2.氣柱發音體最易共鳴的形狀是"上大下小",將這型狀......
3.聰明如你,應該知道了吧。
 頂部
玄意 發表於: 2005年12月16日 10:48:25


老慚2005年12月15日 20:00:55 說道:
-------最难的是对于声波共鸣原理的寻找。如果不知道为什么会强烈共鸣,不知道为什么又导致声音喑哑,无论怎么尝试也没有任何成绩的。--------
李儒兄弟:
1.你有沒接觸過塤?還有我說的"竹吟",它們的發音原理?
2.氣柱發音體最易共鳴的形狀是"上大下小",將這型狀......
3.聰明如你,應該知道了吧。



前辈,"上大下小"就是大头箫的底端管径变小,易改善音色的原因吗?或者说,这是箫的音色改善的一个要点吗?
 頂部
文松 發表於: 2005年12月16日 11:08:04


李儒2005年12月15日 14:22:48 說道:
回文松前辈:
我老师目前正在集中一点可怜的业余时间和空余精力研究共鸣式中国笛。他有三支成品共鸣笛,一支E调玻璃钢笛,一支降B调玉笛,还有一支小口径类琴箫尺寸的大G调低音竹笛。他一直不肯将录音上传,解释说专业笛箫这一块的争论太多,压力太大,丧失业余爱好的轻松自由。目前他也做一些箫音的试验,但是没有集中精力。他比较憎恨大陆笛子的高价,目前的理想是研究出更高技术含量的中国笛,低价销售,将中国笛的价格下降到爱好者能够轻松承担的价位,让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播。他在一些理论推演上还没有成功,所以认为这些技术还不扎实稳定,仍然有被推翻的可能。一旦他获得理论上的支持,首先就把成品寄给您看。目前您能够在变化无端的管子上做出各调的共鸣箫,他还不行,对您非常景仰。笛的共鸣比箫难些,因为笛短,可变化的余地少,还加上笛膜改变了气压。不过原理是一样的,他说笛子出来,马上做箫送与您检验。有不敬怠慢之处,望前辈多多见谅。

李儒兄別客氣!如此說來,很敬仰尊師的研究精神,文松期待能當面學習!
 頂部
老慚 發表於: 2005年12月16日 14:37:05
玄意兄弟:
1.我說的上大下小,是學理之一。還有其他的理論,我見過,但說不出來。
2.對於這些理論,我還在試驗階段。
3.文松老師已通過了許多學理試驗,並且提出優異成果,他是指標,應向他學。我說的話,可以參考,但不太成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