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關於內外唇導氣與吹氣角度變化
(這條文章已經被閱讀了 4378 次) 時間:2005年10月19日 21:02:19 來源:梅溪
文松 2004年12月17日 15:25:24
嘴唇平常閉著的時候,上下唇密合區以內我們姑且稱它為內唇,暴露在空氣中的區域就是外唇了。如果吹簫的導氣區域是用在內唇區,就不會擔心外唇乾裂的影響,除非裂到內唇區。
使用內唇的吹法需要適應一下口風角度。口風角度的變化先以手掌為吹氣範圍,放在嘴前,模擬吹簫的口風,感覺一下口風的位置高低變化,上下唇的互動變化,可以明顯感覺出氣角度(落掌點)變化。那變化範圍是很大的,吹簫需要的是細調(微變)功夫,通常這樣的動作也可適用於不同簫的口風對焦上。
外唇的操控有應用到上唇往下的變化,內唇的吹法上唇通常是放鬆,以下唇互動變化來找到適切的口風角度與寬度。
留意一下自己的吹簫方式,有時會有突破性發展,尤其是簫聲音色與適應簫的能力。
我個人感覺外唇的吹法比較容易掌控高音,尤其超高音.它的缺點是唇況很重要,而且也不易放鬆吹禪,適合演奏表演.內唇吹法比較能放鬆嘴唇,包含全身的放鬆,可以很享受的吹簫.
quick10 2004年12月17日 19:07:11
文松老師如此詳細的說明,我還是有看沒有懂?請問文松老師在網頁上那二張有關口風的照片是內唇吹法還是外唇吹法?我的吹法好像是在吹炭火一樣.也搞不懂是哪一種吹法.
文松 2004年12月18日 08:44:41
quick10 在 2004年12月17日 19:07:11 說道:
文松老師如此詳細的說明,我還是有看沒有懂?請問文松老師在網頁上那二張有關口風的照片是內唇吹法還是外唇吹法?我的吹法好像是在吹炭火一樣.也搞不懂是哪一種吹法.
吹炭火是內唇導氣,但嘴是收縮,吹簫不須將嘴唇兩側收縮到中央,直接自然吹出.甚至有一點微笑外開.
照片也很難看清,當面試驗便了然,下回有機會雅集當面試試.
quick10 2004年12月18日 12:08:52
感謝文松老師的講解,對口風已有初略的理解.雅集我是無緣向各位先輩朝聖了.但如果在台南市區舉辦的話,我一定到場,向各位先輩請教當面.
江南燕 2005年01月25日 15:06:48
请教文松老师,我一般下唇一般都贴在箫上不动的,以下唇来变化,是否会造成下唇在箫上移来移去不稳呢?
文松 2005年01月25日 16:29:56
不會不穩,下顎移動是與簫成一體,對簫來說沒有動,而且移動只是一點點,只是與上唇的關係作互動改變而已.
上唇若改變,只能改變形狀,向下或向上,這樣會同時變化出氣角度.
江南燕 2005年01月26日 08:17:29
谢谢文松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