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eijingFan |
|
頭銜: 版主
級別: 精靈
來自: 保密
總發帖數: 152 篇
註冊日期: 2005/11/03
|
|
訊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OICQ 郵件 複製 引用 回覆
|
最近家裏進行歲末大掃除,無意中在書房找出一卷畫,這是宋朝畫家張擇端名畫《清明上河圖》的仿製品,畫卷連各朝代收藏家的題款加起來共長十多、二十米!我對藝術品的興趣只是一般,爲何會藏有這件仿製品?且聽我道來。
吹簫的朋友大多聽過、甚至演奏過劉爲光先生根據《清明上河圖》寫意而譜成的同名樂曲,這是極少數爲簫而寫的長篇作品,在八、九年前我不自量力,懇求老師指導我吹奏這首樂曲,經過三個月的努力,總算勉强能從頭到尾把它吹完,儘管吹到樂曲末段時已是潰不成軍,自己却得其樂,正是“吹者開心、聽者驚心”!
當然自己心中有數,吹奏的效果極不理想,這除了技術的因素,也有想像力的限制,我從來沒有看過這幅享負盛名的“民俗寫實畫”,怎可能體味宋朝時汴京的民生百態?結果是每個音符吹出來了,但形似而神不似、有樂句而無曲情。爲了解决這個問題,我在一個周六去了北京王府井大街附近的中央美術館,最後在其周圍的一家美術店用人民幣壹佰元購得上述仿製品。
回家後把畫鋪在地上,每吹一個樂段就打開估計是其相關的圖畫部分琢磨,例如引子後的第一個樂段是慢板,估計是畫卷首描繪汴京郊外的部分,而樂曲高潮的快板應該是刻畫汴京的城中心、就是有一道拱橋,車來攘往、人馬雜踏的部分(按:這也是《清明上河圖》全畫中最多被人引用的畫面),研究這部分畫中的細節後,再重吹這個樂段、如是這般吹吹看看、停停想想、一個周末的下午就消磨過去了,接下來的一個月,每個周末都是這樣練習…由于資質所限,技巧的進步不大,但自覺對樂曲希望呈現的古味加深了體會,以後每當吹到樂曲後段小廣板的時候,都似乎隱隱然能感受到作曲家想表達的“發思古之幽情”…
中國器樂多是標題性音樂,我經常找相關的物、地等實物媒介來協助理解曲意,上述《清明上河圖》只是其中一例。此外,法國梧桐樹在上海極爲普遍,爲了更能掌握簫曲《梧桐月》的意境,我經常趁在滬出差之便,在晚上踏遍幽靜的里弄來感受梧桐樹下月夜思親人的感覺。又曾試過到蘇州,對著園林美景吹奏笛曲《姑蘇行》,寫到這裏,心弦無意地被觸動了一下—我的初戀情人是一位來自無錫的女孩子,當年曾說過有一天要一起回她家鄉游玩,去當地著名的二泉亭,感受阿炳演奏《二泉映月》的心情,然而後來這個願望還沒有達成,我倆便分手了….快二十年過去了,我到現在還沒有到過無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