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談一下關於樂器改革 [打印本頁]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3-12-19 11:19     標題: 談一下關於樂器改革

傳統音樂承襲源遠流長的文化,它有其獨特的美與文化連結的情感,樂器的性能與音色應用等也是在傳統的源流中承襲與改變;在當今的多元音樂交融環境中,傳統樂器在某些部分顯得有弱點,或說有所不足、有進步空間,因此樂器改革呼聲漸漸出現

改革的立意很好,方向在哪裡就很重要!我認為應該分清楚現有的問題點在哪裡,優缺點在哪裡,改向正面方向,不要走錯方向;而方向應該是自然形成,讓實際應用與展現中自然汰換,保留更多可能來客觀比較,例如有人想忠於原味或是想改革創新,讓它多元發展

現在的國樂團普遍走向西化的半音階與拹奏模式,和聲需要準確音準與音色的穩定度,和起來才會諧調,音準是一個問題,半音階與調性彈性轉換也是個問題;音準與音色在製作上可以克服就解決問題,調性彈性轉換的半音階笛,便是需要思考的方向,採用哪種指法系統?哪樣方便?見仁見智,我認為也各有利弊;就西方長笛的發展與改革作參考,倍姆式長笛以原有六孔方式為主架構,延伸小指與拇指的操控半音階,全部都是鍵控,讓音階變成邏輯式的只有開與合,沒有觸抹的的表情變化,線條表情少了,轉向律動為主;因此又有主音可以直接按孔,鍵上有孔的方式,但是仍舊沒有倍普遍接受,歐洲仍發展了無鍵十孔笛的傳統方式,一樣以原來六孔為主,延伸的半音階讓拇指與小指操控,指法表請參考:(這是美國人傳來,想藉助我的共鳴製作能力,向我訂製這樣的音孔排列方式的多重聲波共鳴尺八)
http://www.skiphealy.com/chart

我在幾年前思考發展十孔簫,也在其更早就有盲人訂製十一孔簫,其實都雷同於新(律)笛模式按孔系統,這是一種直接在物理性方面思考很理想的方式,但在實際用者上是需要重新練過的運指方式,它的可行性需要時間檢驗,尤其要吹傳統樂曲,是不太方便的

今年初我因為大家的需要加入製作十孔無膜笛,大約有五六種運指排列方式,可見個人的習慣與思考還是有些不同,任何排列都可以做,我都一樣努力做好無膜下的好共鳴,好音準與廣音域,但樂器改革的呼聲中,多元發展,自然汰換應該是在實際線上考驗過後的思考與決定

傳統六孔所延伸的十孔方式在曲笛梆笛是一個很好的運指系統,也普遍被應用中,吹傳統曲沒有兩樣,我也實驗以這樣系統作到大F,利用提孔移位法達到可行性,但某些音因為提孔移位音色較暗,低音的長管上有其缺點,有待實際應用的考驗

我認為在拹奏中笛子的最大問題點在笛膜,膜聲是不穩態的聲波,因此要多聲部和聲適合不起來的,若需要拹奏的曲子要改吹無膜笛,而無膜笛可以創立多聲部,在製作上需要更精密技術製作音準與共鳴,特別是八度音準,它與多重聲波共鳴有很大關係,也是低音音量的關鍵;笛膜是個神奇的發明!它讓做笛子很簡單,讓笛聲輕鬆加響,它很有特色,每一把都是國王,但若需要合在一起時,問題就會出現,最近陸續受要求做笛,我對膜聲做了些研究,發現它才是西化潮流中需要被改革對象

我不是建議放棄笛膜,它的存在可以展現民族特色,西化的曲子不是唯一最好,能感動人不一定很複雜的曲子,可以多元存在的,若要的方向是協奏,問題點在笛膜與製作精密度與能力

說個實例:有人嫌南管上四管音域態單薄,加了大提琴、中胡、洋琴,好像補足了音域就滿足了一切,學了別人失去自己;後來還是沒被接受,它的美就是它的簡單、清雅,它在歐洲受到相當喜愛與感動,就是樸實的原味
作者: stuartljg    時間: 2013-12-19 12:52

學習!感謝分享。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3-12-22 07:40     標題: 樂器改革研討會

12/20下午舉行樂器研討會在中山堂中正廳招開,樂團陸續示範樂器改革前後樂曲差異,
讓專家學者提供意見,文松受邀參與也提供看法,會後也熱烈討論

圖片附件: 45.jpg (2013-12-22 07:40, 67.17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25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324



圖片附件: 46.jpg (2013-12-22 07:40, 45.69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39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325



圖片附件: 47.jpg (2013-12-22 07:40, 53.29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42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326



圖片附件: 48.jpg (2013-12-22 07:40, 45.29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42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327



圖片附件: 49.jpg (2013-12-22 07:40, 57.37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44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328



圖片附件: 50.jpg (2013-12-22 07:40, 62.2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38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329



圖片附件: 51.jpg (2013-12-22 07:40, 56.85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34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330



圖片附件: 52.jpg (2013-12-22 07:40, 63.33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49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331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4-1-2 07:55

談笛膜的成敗得失

國樂團總是被感受音域不平衡,高音很尖很刺耳,中低音域虛弱,音準不和諧,尤其笛聲尖銳又產生差頻微分音,是聆聽者的壓力來源,音域的填補平衡度是另外問題不談,針對音準與尖銳高音問題,很大比例與笛膜有關

笛膜是偉大的發現,加了笛膜讓笛聲諧振放大音量,響亮可以傳遞山頭,所以有道是:遠聽笛子近聽簫;但它在現代的樂團中,原來的最大優點卻成了最大問題點,它不僅矇蔽了笛子的製作精準度,且笛膜對音準會產生了重大影響,獨奏比較沒關係,若多支笛子諧奏合奏,問題就來了...

笛膜是個對路過聲波的隨振體,對管腔中的聲波產生諧振,它有以下特性:

1.諧振的動作會降低主波(被諧振波)的頻率
諧振的多寡產生頻率的變動多寡,笛膜振得越多拉下來越多,因此笛膜的鬆緊與吹氣力道直接影響諧振大小而改變了音準

2.笛膜諧振波不是平整倍頻
笛簫是開管樂器本具有豐富泛音列倍頻諧波,但膜聲諧振的不是倍頻,只是受振的不穩定波,也可以說笛膜聲的音準是不停在浮動與飄移;調音器所測得是加權折衷音,它的頻率其實不是穩定的

3.在音域上笛膜所增益諧振的區域以高頻為多
也就是說膜聲是將強了笛聲的高音區域,讓笛聲帶有更多的高音,笛子本來音階高若再加強高音區,就顯得更刺耳,人耳聽覺在高頻區是有倍數敏感度,對高頻即使不是很大聲,聽覺卻感到擴大感,超過2KHZ頻率以上,就會感覺很尖銳,耳朵會有排斥感有壓力,膜聲所增響的區域就是這類高頻,因此聽來笛聲很響亮

上海音樂學院陳明志教授也是作曲家談到,他寫的協奏曲一直無法讓竹笛完美諧奏,多聲部的笛聲聽起來總是不和諧,產生差頻合不來,也了解到問題點在笛膜

在樂團中笛子是多數的,不像在民間的小絲竹或獨奏,笛膜產生了諧奏上的很大問題,也在製作技術上也因為依賴膜聲而忽略了製作的科學精密度;不是將笛子孔封膠帶不貼膜就可以,笛子的製作需要更精良,八度音準精確,每個音孔都可以多諧聲波倍頻和聲,笛聲沒有笛膜一樣很豐富,自然的倍頻泛音列諧波之美才是王道!

製笛之道無他,歸合本自具足的倍頻泛音列而已,在沒有膜聲的干擾下,讓每個音孔的八度音五度泛音和聲群能一起發聲,它的音色豐富,音準穩定,受氣息影響很少,音色豐富而溫暖,更親近人耳有更親近人心,無膜的梆笛、曲笛、大笛,在樂團中成為最佳夥伴,沒有排它性,完美的諧奏

我的發明專利從沒保護,不是為了商業利益,只是為了公開、受矚目,這些年來已經成功的帶動簫的音色走向多重聲波,朝向良好性能與豐富音色的方向發展,更多製簫家一起走向明確方向,也普遍提升了簫該有性能與音色!如今希望製笛家也朝向研發沒有膜的笛子,呈現笛子該有的豐富音色與音準方向,讓樂器的改革大家一起努力!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4-1-2 09:03     標題: 熱烈討論

周文壕 笛膜改變音色擴大音量
是特點不是缺點
審美觀及性能要求不同
無膜笛是無法取代的
一味地朝向西方要求
喪失太多特點
37分鐘前來自手機 · 讚

廖錦棟 笛膜是特點沒錯!但它是樂團要完美拹奏的問題點,
因為多支有膜笛子和不來,這是存在的問題

在領奏或獨奏上它有存在價值,但不宜多數
28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廖錦棟 笛膜若要在精確音準要求下,它確實存在著缺點
因為它的飄移性不穩定性
26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 1

周文壕 看功力
23分鐘前來自手機 · 讚

廖錦棟 樂團人數眾多,本身的結構就是需要現代美學,少不了和聲、拹奏,民族特色在所呈現曲風,但整體的和諧美感是普世價值
18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廖錦棟 獨奏看功力,拹奏則樂器特性(性能)很重要,上海音樂學院陳明志教授曾實驗過,三把笛子做和音拹奏,誰吹都一樣合不起來
19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周文壕 那是硬把西裝穿在身上的緣故
能不穿襯衫打領帶嗎?
那是把民族器樂合奏硬是效法編制擴大到西方管弦樂團
19分鐘前來自手機 · 讚

廖錦棟 是的!小絲竹沒問題
18分鐘前 · 讚 · 1

周文壕 看取捨之間
17分鐘前來自手機 · 讚

廖錦棟 兩三把笛子要同時演奏問題就來了!除非線條多重不重疊或不和聲
16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廖錦棟 當今的國樂團大型化,交響化,樂曲也一樣拹奏交響化,樂團指揮作曲家普遍是西方管絃樂背景,因此對和諧度與音準要求更高了,改革之聲響起,我只是提供我的專業領域供參考,找問題真正的關鍵所在
9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劉永泰 這還是必需回歸到一個老問題...

現代國樂團畢竟是模仿西方管弦樂團的型式組成的,論和聲的密度、織度,或聲部間的平衡、不同樂器間音色的融合,都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曾經聽過俄國大提琴演奏家與北市國的合作,除了音色無法相容,還有音樂語法的問題。

國樂器的特色就是音色,把音色的特點及優點發揮出來,不需要非得擴大成一個大樂團,搞成大樂團反而成了缺陷。因為會被拿來和管弦樂比較,一比就輸了。

個人認為,笛子沒有笛膜就不是中國笛了,那成了西洋笛;我想應該沒有人看過文藝復興時期的長笛吧?沒錯,完完全全就是無膜的六孔笛;這樣的六孔笛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有的是橫的,有的是直的。如今為了一個西化的樂團把笛子的結構一味的向西樂靠攏,是否這麼必要?我很存疑...

廖錦棟 我只提供在國樂交響化中所出現的問題癥結點的思考,至於要不要大型化、交響化,這個大方向不是我的討論範圍

鄭舜日 "談笛膜的成敗得失"
28分鐘前 · 讚

廖錦棟 順便聊一下:
早期我經常與老藝人一起玩民間樂,老一輩都是吹沒有膜的台灣笛,橫吹直吹都有,”橫品”與”佇(立)品”,傳統北管也是用無膜笛,學吹嗩吶用的台灣”吹教”直笛也是無膜笛
3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劉永泰 所以,我覺得應該要將無膜笛當作一個新的樂器來看待,因為無膜笛用在國樂團將喪失原來笛膜音色的特色
11分鐘前 · 讚

廖錦棟 其實無膜笛是更早期的傳統,至少唐朝以前是無膜的(漢笛,骨笛都是沒有膜孔),半音階笛才是新樂器,對應越來越複雜的作曲方式
7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廖錦棟 有膜笛應該是小絲竹或獨奏領奏的特色樂器,它本來在民間也是單獨應用為主
在幾秒鐘前 · 已編輯 · 讚

廖錦棟 還有一種已經失傳的台灣短笛,類似骨笛的也在近些年消失,用於視障者與閹豬者的信號笛也都是無膜笛
約於 1 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Eddie Huang 從音色音準和諧的角度來看,我贊成廖老師的看法。
我覺得笛子在大團合奏時真的蠻吵的~

順便聊一下:
早期我經常與老藝人一起玩民間樂,老一輩都是吹沒有膜的台灣笛,橫吹直吹都有,”橫品”與”佇(立)品”,傳統北管也是用無膜笛,學吹嗩吶用的台灣”吹教”直笛也是無膜笛
約 1 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 1

劉永泰 所以,我覺得應該要將無膜笛當作一個新的樂器來看待,因為無膜笛用在國樂團將喪失原來笛膜音色的特色
約 1 小時前 · 讚 · 2

廖錦棟 其實無膜笛是更早期的傳統,至少唐朝以前是無膜的(漢笛,骨笛都是沒有膜孔),半音階笛才是新樂器,對應越來越複雜的作曲方式
約 1 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廖錦棟 有膜笛應該是小絲竹或獨奏領奏的特色樂器,它本來在民間也是單獨應用為主
約 1 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廖錦棟 還有一種已經失傳的台灣短笛,類似骨笛的也在近些年消失,用於視障者與閹豬者的信號笛也都是無膜笛
約 1 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Eddie Huang 從音色音準和諧的角度來看,我贊成廖老師的看法。
我覺得笛子在大團合奏時真的蠻吵的~
約 1 小時前 · 收回讚 · 2

蔡振芳 大團.交響化的用無膜笛。其它使用有膜笛。各取所需.各有所長。如何!
31分鐘前來自手機 · 收回讚 · 1

Joe Lam 我得到的總論是:
傳統國樂團笛子合起來的聲是 ABC
現有些樂團/指揮/聽眾想要的聲是 AAA
老師只是向他們提供由 ABC 做到 AAA 的橋樑

個人有個人的選擇
當然有些人會愛傳統的 ABC, 那便要找回傳統的樂團, 也可向用 AAA 的樂團反映

這情況如 傳統膠卷 VS 初起步的數碼 相機一樣
其實各有各味道好處
要膠卷的味道, 便用膠卷相機, 不用向電子sensor 研發者投訴
如一起步數碼便被打下來不去研發, 那有今天的成就

註: 我是一個非常留戀膠卷相機味道的支持者
19分鐘前 · 已編輯 · 收回讚 · 1

廖錦棟 笛膜有它的傳統特點,有它的寶貝價值,用在對的地方展現它的優異之處,用在不恰當的方式大集合,就產生干擾;因此若大團方式是被需要的,那就採用無膜方式,就能解決大團的和諧度問題,當然樂器的音準精確度也很重要
6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 2

劉永泰 無膜笛少了笛膜的特色,難以和其他各式各樣的六孔笛區隔,若要顯現特色,就要在這個樂器上有新的發展。像廖老師的多重聲波共鳴特色,或是有專為這個樂器譜寫的新曲。
12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廖錦棟 我覺得吹奏語法與情韻、曲風等也可以展現民族特色的,例如日本的筱笛、能管都是無膜,印度班穌利也是無膜,但吹起來完全不同風味,更何況笛膜的獨奏方式還是維持著,更多元發展何樂而不為?

而無膜笛的音色表情很豐富也可以濃淡層次變化,樂句對偶音色差異,也可開拓另一條獨奏之路
2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劉永泰 廖老師說到重點了!最重要是音樂的語法及風格的掌握,這才是吾人需要努力學習的地方
作者: stuartljg    時間: 2014-1-2 10:14

學習了!事物總是多面性的。傳統要尊重,要傳承,但是在樂團的具體環境下,或者針對某些樂曲,無膜笛無疑是有助於音色和音量均衡的。值得嘗試推廣!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4-1-2 10:48

最近台北市立國樂團團長致力於改革樂團的樂器音域的平衡度及樂器和諧度、音準精確度等問題,
我受邀參與提供意見,後續也受訂無膜半音笛的製作,為了協助找到問題癥結點,我努力實驗笛子的
精確音準與豐富頻譜音色,並研究比對笛膜的震動特性,才提出如是見解供參考,怕空口無憑,
先提出要點,必要時我還會以實際證據供更明確參考
作者: stuartljg    時間: 2014-1-2 11:57



QUOTE:
原帖由 文松 於 2014-1-2 10:48 發表
最近台北市立國樂團團長致力於改革樂團的樂器音域的平衡度及樂器和諧度、音準精確度等問題,
我受邀參與提供意見,後續也受訂無膜半音笛的製作,為了協助找到問題癥結點,我努力實驗笛子的
精確音準與豐富頻譜音 ...
嘗試總是有益的,期待進展!
作者: yuanchi    時間: 2014-1-2 16:33

文松老師的無膜及有膜笛..都有十分良好的性能及特色..非常推崇!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4-1-2 21:00

謝謝!

製笛若像製簫一樣講究歸合多重泛音列諧波重疊,一切問題就解決了!

Gary今天來學習順便帶來一口兩身木長笛,一管是最早期的原始六孔加一鍵(尾指一個半音)管身,
另外一管是加了所有半音階的半音笛,但還是維持原來的六孔主音階音孔不變,由手指直接按孔

試吹這兩把價格不斐的作品,實測音準、共鳴深度與音域範圍,讓我對自己作品很有信心!

圖片附件: 02.jpg (2014-1-2 21:00, 77.28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30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411



圖片附件: 03.jpg (2014-1-2 21:00, 99.65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38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412



圖片附件: 04.jpg (2014-1-2 21:00, 64.36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32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413



圖片附件: 05.jpg (2014-1-2 21:00, 70.26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42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414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4-1-2 22:15

後續討論相當熱絡:

劉永泰 我有時候會想...國樂團既然都可以加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為什麼不能加長笛?重點是音樂要有自己的特色,不是嗎?

廣東音樂裡也有小提琴、薩克斯風、木琴,不也發展出一種很有特色的音樂形式

如果國樂團可以接受長笛,所有的吹笛手就不用辛苦的再去練一種新的樂器了,因為重點還是音樂的語法及風格不是嗎?
11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 5

廖錦棟 長笛是加鍵樂器,它的音階是邏輯式的,只有開合,沒有直接指按的表情豐富感性,且只有開合與東方的音樂情韻很大不同,有些傳統音樂語法也做不出來,例如疊、打音都不行

即便在歐洲還是很多人不喜歡,因此才會有無鍵半音笛又興起
11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 4

廖錦棟 且目前在思考的低音部又回復大胡,大胡音域可以填補中低音域,是很好的試驗
11小時前 · 讚 · 2

劉永泰 無鍵半音笛有沒有興起我不太清楚;只知道所有的樂器都有擁護的族群,只是族群有大有小。開孔長笛某種程度的解決了按鍵無法演奏滑音的問題。爵士音樂用的都是現有的西洋樂器(現在國樂器也加入了...如絲竹空爵士樂團),重點還是在於音樂的語法,特別是很多語法細節的掌握,這個是音樂上的問題,樂器畢竟是工具
10小時前 · 讚 · 5

廖錦棟 開孔長笛在疊音打音上還是無法順利操作
如果曲子都發展到這些特色語法都放棄,我也贊成直接用長笛吹
10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 4

謝仁上 大 廣 弦 能否補足 中低音域的不足...
10小時前 · 讚 · 1

廖錦棟 大廣絃音域與中胡類似的範圍
10小時前來自手機 · 讚 · 1

李浚緯 個人覺得 作品怎麼寫 似乎才是重點
2小時前 · 讚 · 3

李浚緯 怎樣寫 怎樣配器 考驗著指揮與作曲者的功力 樂器的性能只是他們的表達工具
2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 3

陳中申 笛膜的問題是一個問題,已討論過幾十年,所以70幾年前新笛初研發成功,才決定不貼膜。但因製作笛子功夫還不行,沒膜後聲音變很小,也成了沒落的原因之一。現在廖老師已把無膜笛音量增大2、3倍,的確可依需要來使用於樂團合奏中。而笛膜呢?樓上的浚緯說的正和北市國研討會當天我說的一樣,由作曲家來決定,把問題變成不是問題,而且把笛膜優點發揮出來,成無可取代的音樂特色,這是可能的,只要你不要依西洋樂器的配器法(如調性和聲、樂器分類)的思維來作曲(西洋樂器以諧和為主),也是可使膜聲。
2小時前來自手機 · 收回讚 · 5

陳中申 變成獨一無二的音樂特色。正如蘇東坡形容笛聲是“穿雲裂石之聲”。全世界只有我們的笛子才有這種音色,是不可能放棄不用的啦!
在樂團中則可兩者並存,豐富樂團表現力。
2小時前來自手機 · 讚 · 5

周文壕 看作曲家功力啦!
配器和管弦樂法的莫測高深
約 1 小時前來自手機 · 讚 · 1

廖錦棟 即便配器都避開和聲與拹奏,膜笛的配置數量還是需要減少,群體的尖銳膜聲 一樣會讓整個樂團音域失衡
約 1 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 2

廖錦棟 “穿雲裂石之聲”頂多還是一把就夠了!
約 1 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 2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4-1-3 07:56

張玉樹 廖老師 加油!
8小時前 · 讚 · 2

羅獅虎 謝謝
5小時前 · 讚

周文壕 任何創新作品
任何發明小物
自有市場檢驗
各有死忠擁護

所謂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如人個性一般
笛界百家爭鳴
各擅所長

絲線簫的音色
尺八"簫"的音色
尺八的音色
北簫的音色
唐吹口簫的音色
濃淡寬厚不一而足
管它雞嘴、鴨嘴、深V寬U嘴...
適合自己的腳就是一雙好鞋

倒是好懷念傳統原簫的音色甜美
而不是一管重砲式的擴音洞簫
深夜起身廁所小解有感...
4小時前來自手機 · 讚

廖錦棟 需要什麼簫的音色現在依然都可以製作,
只要技術能力足夠,用什麼審美觀與音樂涵養
具有幽靜內斂特性,又有廣域大動態
也可以在一管上呈現,看吹奏功力
看人需要,也看人製作
我在做古管,也做大喇叭
正在完成一管南管六孔傳統型之中
也受訂真正唐式六孔尺八
要有科學的精神,也要有文化背景
理性的求知,感性的敏銳度...

再回歸膜笛,長期吹奏會導致耳朵失衡重聽
自己會不自知,對高音的聽力已經大大減退,
自我感覺良好!自己不覺笛子很吵,不代表膜笛不吵
不只一位國外朋友問我你們笛子為什麼那麼吵?
音樂很美!但好像蜂的聲音一直在耳邊干擾,ZZZ....
笛子真的需要遠一點聽才舒服,最好在空曠處或對面山頭
不然需要錄成作品後經過製作調整平衡
一把就夠強了!

周文壕 所言極是
看功力
約 1 小時前來自手機 · 讚

劉永泰 非常敬佩廖老師在笛簫製作上的研發精神及用心!

也非常尊敬文壕老師在笛子藝術上的熱情與堅持!

鐘鼎山林,各有所屬;沒有一個樂器是完美的,就像沒有一個演奏者是絕對全能一樣。這個討論串雖然有點失焦,但相當有價值!樂器的研發總要經過長時間的試驗及實證,才能廣為流傳。說幾個題外話:這三~四年間在全世界流行的複管陶笛,其實幾十年前就研發出來了,但當時沒有人會演奏,所以就被打入冷宮;直到日本的大澤聰以驚人的演奏技術震撼笛壇,透過網路傳播,很快的就席捲全球。音樂之父巴哈一生在方圓不到三百公里的範圍內努力創作,卻在過世八十年後因為孟德爾頌才讓世人重新認識他。

天才總是寂寞的,不論是演奏的天才,還是製作的天才;相信經過這樣的腦力激盪後,眾好友們應該更盡力在演奏上去實踐、去努力,大家一起加油吧!
約 1 小時前 · 收回讚 · 2

廖錦棟 謝謝!

追求真知勇於建言,不為私利熱情分享
既然有需要我提供意見,我就直言,也許很多人不以為然
但我的立論都可以提出有力證據,都有實際做過功課
可以被驗證,希望真理越辯越明,客觀深入
50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 2

周文壕 為求繡花針
鐵杵運來磨
文松志氣高
後進當楷模

永泰兄過獎
如兄所言
鐘鼎山林各有天性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歷史上的笛子貼笛膜由來已久
流傳至今後人稱頌

前些日子參加琴園詹永明老師新書發表會
有幸難得聽見林谷珍老師一席精闢見解
深有同感
今日又見文松兄拋磚引玉
引來大家熱烈討論
恭逢其盛
個人十分榮幸有緣在此交流

時間能證明一切
隨緣~

廖錦棟 謝謝文壕參與熱烈討論!我沒有什麼高志氣,只是隨緣呼應;山林閒散,凡事都樂在其中,當下最美!踏實走過的痕跡都紀錄著來時路點點滴滴,專注嚴謹的一面研發自己所鍾愛的簫管,四五十年沒變,享受並分享成果,藉由簫管走進心靈深處,那是最美的世界!管他樂器改革不改革,我是最忠於古樸原味的,當年因為不喜歡樂團交響化我才離開,今天我會倡導改革傳統?我是受要求提供交響化以後的國樂團問題癥結點;一點也不影響我對絲竹之美的喜愛!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4-1-8 12:15

今天再受邀到北市國樂團,針對吹管組在樂器改革的要點上,提供我的專業技術領域供參考,
團長也虛心了解,並表示贊同,聲部的和諧度與平衡度在聲譜工具實測下,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也明確了今後的方向,實際用歐式半音笛諧奏幾個段落實測,團長相當滿意!
團長也對我帶去的低音橫簫AD管很有興趣,將增添類似西方中音笛的聲部,
GC管與AD管各一

結束後吹管組同仁相當感謝我前往提供意見並指導共鳴吹法,並解釋工具用法,
明確顯示印證,對日後挑選樂器,或吹奏教學上都很有幫助,隨時方便驗證,
吳副指揮也即時到各組採樣,落實聲部頻率分布實際驗證檢討

離開時首席堅持率組員送到樓下,很不敢當!覺得樂器改革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為將來的方向提供明確數據與專業技術,與有榮焉!

圖片附件: [副指揮手上的量測顯示幕就是很方便的聲譜儀器] 00.jpg (2014-1-8 12:15, 67.49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00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455



圖片附件: 01.jpg (2014-1-8 12:15, 52.12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97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456



圖片附件: 02.jpg (2014-1-8 12:15, 59.75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03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457



圖片附件: 03.jpg (2014-1-8 12:15, 44.48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05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458



圖片附件: 04.jpg (2014-1-8 12:15, 47.57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02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459



圖片附件: 05.jpg (2014-1-8 12:15, 46.73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05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460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4-1-8 12:45

人耳聽力頻率曲線,2-5k赫茲範圍是比較不舒服的聲音區域,
聲譜所測得笛膜所增益的音響多數都在這個區域

200赫茲以下則是很親近人的,因為聽覺在這區域不敏銳

圖片附件: 06.jpg (2014-1-8 12:45, 36.76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100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461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4-1-8 12:58

有笛膜與無笛膜吹同一個音階C做比較聲譜

文松手製具有多重聲波曲笛實測,顯示圖左側笛膜諧振頻率在與高頻區域,
在基頻與泛音列頻譜音差異不大

註:聲譜顯示由下而上是低音到高音的頻率(右側有頻率單位),
顯示泛音列排列由下而上:基波、2倍、3倍....

圖片附件: 07.jpg (2014-1-8 12:58, 137.94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98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462


作者: stuartljg    時間: 2014-1-8 16:23

学习了!非常清楚的了解了。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4-1-8 17:53

以下照片為莊桂櫻老師紀錄

圖片附件: 08.jpg (2014-1-8 17:53, 67.29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95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463



圖片附件: 09.jpg (2014-1-8 17:53, 70.16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96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464



圖片附件: 10.jpg (2014-1-8 17:53, 70.6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95
http://donsiau.net/bb/attachment.php?aid=13465






歡迎光臨 臺灣洞簫古調交流空間 (http://donsiau.net/bb/) Powered by Discuz!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