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南箫制作问题 [打印本頁]

作者: 竹林听雨    時間: 2011-7-8 09:36     標題: 南箫制作问题

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小生有几个问题想请教请教。

南箫管内径范围一般是多少啊?比如DG   CF  ....
U  V吹口取多大比较好呢?比如U口口径和高度,  V口口径和高度... U  V吹口内部做成什么形状?
吹口距离2个凤眼取多少比较好?2个凤眼距离多少为好?
其次就是各按孔距离多少?是按照北箫各孔比例来开孔?还是有单独的计算比例?

希望能提供点数据参考参考
小生拜谢!


[ 本帖最後由 竹林听雨 於 2011-7-8 09:38 編輯 ]
作者: mynikkor    時間: 2011-7-8 10:13

我最近也在學做簫, 才明白文松老師的要求: 要做簫, 一定要吹得好, 才會做到好簫

如你口風/風門也不隠定, 怎可去測試音準; 共鳴吹不出來, 怎去做有共鳴的簫

多買幾把簫, 自己細心觀察, 簫不是也方樂器, 沒有一定數據
作者: mynikkor    時間: 2011-7-8 23:29

對, 變化很大, 吹口開大一點, 音低了, 但內徑曲線一改, 音又不同, 你再一兩把便會領略, 空談沒用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1-7-9 12:22

再分享一下我今年來研發木簫的過程也是先以一把竹簫當樣本,
開始試做,粗胚車成後,也照竹子的調法內徑曲線調整歸合,
完成一把再試做調整車刀,接近目標些,再試再磨,終於完成接近竹子性能了!

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創作,增製各式車刀,加粗管徑,縮小管徑,加厚、減薄,
不同材質,不同吹口樣式與大小,有尾、無尾,通通實驗,終於做出竹子達不到
的好音色,基礎也是從仿製開始.

仿製就是繼承前階段的經驗累積,然後深入了解樣本的不足之處,突破改善,
才會開創更理想的結果. 若只想拿現成資料,不深入實作力行,那只會紙上談兵,
網路上討論好像豐富內容,常與事實有天淵之別,這就是想走捷徑卻走了歧路,
要快顛倒慢!

我不想誤導大家,所以我不會將一種結果當數據,我心中也沒有數據,
但憑實吹檢驗結果,有時做細緻型,有時做大音量型,有時做開朗型,
吹口寬度深度都有很大不同,但我會實驗在實吹上用氣角度與加壓變化
動態時的自然與流暢

有人也拿我的簫去仿製,甚至剖開,到底是漆問題,或內徑有什麼數據,
或密招?結果都無法找到答案,因為那只是一種組合狀態,大家可以詳細看我作品圖片,
音孔大小位置即使同一調也有很大不同,哪一支才是好數據?看不到的還有內徑曲線,
厚度曲線,圓週型態變化...每把都有不同條件,我若要用計算公式,或什麼數據,
那是複雜而又不一定精確,我的製簫方法很簡單,就是”歸一大法”,讓多重聲波”歸合為一”,

需要實吹的敏銳檢驗能力,才能找到要走的方向,若不夠客觀的檢驗吹法,可能會走錯路,
無法到達目標,除此外也要對聲波的動作原理稍有了解,契而不捨累積實務經驗,
踏實才會有好結果的!
作者: 竹林听雨    時間: 2011-7-9 16:34     標題: 回復 #2 mynikkor 的帖子

相信文松老师多做的观念  吹得好嘛 !那也是慢慢积累的   。  一般做箫的数据肯定是有的,但不能作为真实的实践中,针对每一只。只能参考    这总归还有个下手的方向。    若真没一个大概的数据话 ,箫这样乐器也不会流传到现在, 是吧?   相信文松老师的文松箫有一小部分还是得借助科学的方法来制作。其实在调制这过程中,肯定得有个“标准尺度”  来衡量的。这个“标准尺度”就是自己对音的感觉经验和科学方法(比如借助仪器调共鸣尺度范围之类的....)

不好意思恕小生直言了 !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1-7-9 17:49

量一下手邉的簫數據就有了!
我做簫根據實吹在儀器上的波譜將之歸合重疊,符合所要的頻律;
沒有數據,範圍很大,例如吹口寬度從約半公分小U到二公分唐口,
管徑從14ㄧ22mm,這數據有幫助?

學做簫先從仿製開始,若身邊沒簫,那就先買一管,
學吹,然後再仿著做,若要創作,給你任何數據,
也不一定對,因為條件不可能一樣。

我也從仿製開始,經驗多了發現仿效的規格可以變化,
例如吹口加寬加深,或縮小都可以,只要把握原理就好。
作者: zhui1010    時間: 2011-7-9 21:50

妙阿!好個 ”歸一大法”,讓多重聲波”歸合為一”

因為內徑歸一,不宜用電動磨, 因為聲波是縱軸傳遞歸合

害我成為日夜用手磨簫的人, 這方法過程不簡單

文松老師欽佩!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1-7-10 07:35

是的!多重聲波歸合後它就會共鳴了!但每個音孔轉換都要一致性歸合,
不能顧此失彼,然後這把簫在應用時濃淡變化可以執行了,進一步還要拓展
濃淡深度與順暢度,那在吹曲應用時才能自然應用,隨氣息轉換簫聲.

在此之前也要兼顧音準,絕對音準,相對音準,八度音準,濃淡音準

許兄已漸漸體會箇中滋味,也會隨著經驗累積而進步,過程是踏實而喜悅的!
雖然有辛苦的一面.

我也是繼續學習未知的領域,享受踏實的樂趣!共同勉勵!
作者: 竹林听雨    時間: 2011-7-13 09:03     標題: 回復 #8 文松 的帖子

文松老师,我最近弄了几根内径  23-25cm的紫竹,对比了一下手上买来的紫竹洞箫大了许多。不知可否做?打算先尝试尝试。哦  对了 ,吹口一般开多大为好?根据管内径大小开吗?开好吹口后如何推断出基音孔位置呢?

谢谢啊!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1-7-13 09:28

要仿製就找一樣的大小竹材,這麼大的竹材不適合初學製作,
找與樣品簫一樣的大小照其規格製作,體驗後再嘗試不同變化
作者: 竹林听雨    時間: 2011-7-13 09:52     標題: 回復 #10 文松 的帖子

这样啊!那我试试   

谢谢指教呵!
作者: tianyaxunmeng    時間: 2011-7-17 10:02

每次上来看到文松老师的解释,都觉得受益非浅,总能从中悟到一些道理,也让我真正的理解了什丰s“纯手工打造“,里面所包含的一切机巧与技术都在大师的脑海里,甚至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我觉得我隐隐约约能理解文松老师所说的一些理论,感觉似模糊又似清晰,总之有些东西数据和机器是起不了作用的。
作者: 文松    時間: 2011-7-17 10:43

我個人認為製簫的最關鍵問題是在吹奏的檢驗靈敏度,
敏銳覺察簫聲中的缺失與過頭,客觀吹奏口風是很重要的,
以最粗曠的八度音不準來說,口風的檢驗方式若不夠客觀,
準的簫也可能再磨下去而走失了!要磨到哪裡?
不可能閉著眼或昏暗無燈下亂開車.

很重要的是要做比對,細心體驗,失敗也是朝向成功的累積基礎,
提高自己的覺察能力,也為前路點亮更多盞燈光.
作者: 三只耳朵    時間: 2011-7-18 12:01

好个“归一大法”,这四个字概括真妙,实在是制作的精髓。但要将各孔的泛音归一,这中间有多少路要走啊!




歡迎光臨 台灣洞簫古調交流空間 (http://donsiau.net/bb/) Powered by Discuz! 4.1.0